稍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清楚,人民币汇率低估,伤害的是中国消费者和进口大于出口的企业,便宜的是少数中国出口企业和从中国进口的外国企业及他们的消费者。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低估,受害的是中国,受益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道理很简单,中国人拥有的人民币最多。
美、欧等国时不时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实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占更多的便宜,为自己的“定量宽松”政策找借口。对中国来说,其实汇率稳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贬值。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稳定在7:1,而美元购买力下降一半,中国人所拥有的美元就只能买到原来一半的东西了;相反,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从7:1变成3.5:1,只要美元购买力没变,中国人手上的美元就能继续买到过去同样多的东西。简单的说,为了确保庞大的外汇储备不贬值,中国要做的是动用一切手段不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超量发行货币。至于汇率问题,只不过是美欧等国放出的烟幕弹,和安慰一下本国企业的政治表演秀,真的为此破局,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才不会那么傻呢!
有读者问,那在汇率问题上,中国的决策者为什么如此煳涂,持续地慷国家之慨、把本国的利益赠与友邦?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其二是为了回避短期风险。
正如前面讲到的,汇率低估国内是有人受益,他们是那些与出口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出口企业所在地、出口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等),尽管他们既得利益总量远不足以抵补全体国民的损失,但是由于这个群体当中的个体少,分摊到每个个体身上的利益显著,搭上便车的概率小,且有切身感受,因此在有关汇率的争论中,每个个体都会大声说出自己的要求。而损失总量尽管很大,但是分摊到一个个中国消费者和进口大于出口的企业身上,个体承担的损失都较小,且没有切身感受,不足以促使受损的个体发出宏大的声音。巨大的受损群体规模让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看似有更大的概率搭上别人的便车,结果所有受损个体都选择沉默。更危险的是,少数人的声嘶力竭,可能淹没理性声音,让受损者也相信了他们的蛊惑。
从当政者的角度讲,即使某些改革对绝大多数国民有利,但大家几乎感受不到,而受损的少数人却有非常强烈的感受,也往往不敢改。人民币升值,国内消费者可以用手中的人民币买到更多的外国货,但这一切还没有真正发生,没有切身感受,不可能做出很强烈的反应,而少数出口企业却可能因人民币升值破产导致企业主和工人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人做出激烈反应是必然的,为了维持稳定局面,也会将能够拖延的任务留给下一任去解决。
但问题的积累将象水库里水一样越积越多,搞不好有决堤的可能,决策者可要三思而后行。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干涉我们人民币汇率,有点欺人太甚,但我们也不能为了与人赌气而执行不利于我们自己的政策。至少不能象现在,连人民币升值利弊的正常讨论都很少,几乎完全为不升值的宣传所代替。我们到处喊货币战争,好像战争的目标就是要盲目的抵制住人民币升值,而忘了我们用资源和环境辛苦换来的外汇不能变成废纸。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