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帕卡巴纳海滩永远人满为患,它不仅仅意味着一张阳光下铺展开的大毛巾,而是里约文化的全部

准备游行的比赛者,自然是无数游客追逐的目标
巴西有句谚语:“上帝用7天创造了世界,用第8天创造了里约热里卢。”花费了上帝整整1天时间创造的城市当然绝不能只有一种表情,1000多万人口,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极端贫穷与过度奢华并存,人们不停地抱怨、示威,但街头热情的桑巴舞步却从未停止过。无限的旖旎,在这里汇成一片奔放粗犷而又色彩鲜明的生命之歌。

“世上无可比拟的优雅/就是她,那个走过来又走开的女孩”
“世上无可比拟的优雅/就是她,那个走过来又走开的女孩/在通向海滩的马路上,她的步态甜美而多姿/那女孩有着金色的身躯,伊巴奈玛的太阳赋予的身躯/她婀娜的步态比所有的诗更像诗/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事物。”
当我在里约热内卢流连时,耳畔回荡最多的就是这首《伊巴奈玛的女孩》。女孩名叫艾诺伊莎,20世纪60年代还是个高中生,每天放学都要经过里约蒙特尼格罗大街。一天,诗人莫拉伊斯和作曲家汤姆·若宾正为写作音乐剧冥思苦想,正好艾诺伊莎路过酒吧门口,她的仪表和步态深深打动了艺术家,歌曲一经推出便征服了所有里约人和游客的心,据说,没有这首歌的咖啡馆或海滩,至今全城不会超过10个。
在里约老殖民区漫步,便能体验《伊巴奈玛的女孩》演绎的经典。日光下,旧式的楼房一层一层错落地向下排列,不远处的尽头是一片蓝色的海湾。老街很多小巷和街道都由碎石子铺成,石缝间的凹凸在清晨和黄昏的阳光下,闪烁着最自然的美感。而无数艾诺伊莎(准确说应该是她的孙辈们)就踩着碎石子路、甩着厚厚的赤褐色头发、露着汗湿的棕褐色肌肤,微笑着飘然而过,写下无数短暂而又感性的瞬间。

不过,里约热内卢美女最多的地方,还是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海滩
真到海边了,一推开车门,湿的空气,热的空气,还有那种大沙滩上的空洞悠远的声音,一下就黏上来了。
里约的海滩是没有节假日的,随时随地,雪白的沙子里露出很多美丽的腿,腿上面是很细的比基尼,仿佛以愿者上钩的姿态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而深色眼睛的男人用适宜运动的完美日晒而形成的茶褐色皮肤和闪闪发亮的牙齿展示着他们轮廓分明的体格,每个人都在跑步、运动,生活仿佛只为了肤色好看。
对大多数人来说,里约的海滩就意味着里约的生活。它不仅仅意味着一张阳光下铺展开的大毛巾,而是里约文化的全部。人们去海滩读报纸、会朋友、玩藤球、认识别人、听最新的小道消息,有时还谈生意。里约人古铜色的肌肤可能意味着将来会患皮肤癌,但是却不一定意味着懒惰和失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