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说电价
“股价有涨有跌,这电费怎么就只有涨呢?两个方案结果都一样,关键词仍是涨价,吃亏的还是普通居民。”
“给出的选择方案,都是为涨价做准备的,这就好比给你两个选择题,是选择主动挨宰,还是选择被挨宰。”
“这些方案最终就是让市民无力抗争、接受涨价,没有办法,终归生活还是离不开电的,再涨也得用。”
一部《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自公布以来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12日,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就电价的阶梯标准做出解释,认为两套方案各110度与140度的“起步价”将因各地而有所区别,但反对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阶梯电价”的争议继续在市民的讨论声中发酵。记者走访广州市民发现,市民普遍认为这是“变相涨价”,他们绝大多数比较反感,纷纷表示无论最后用哪套方案,都逃不出一个“涨”字。
市民还认为,这些“所谓的选择方案,都是为涨价做准备的”。但迫于生活离不开用电,对于这种阶梯电价演变成“电价上阶梯”,他们又无能为力。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推出阶梯电价蕴含着多层目的,既有国家整体宏观上节能减排之名,但也不排除电网公司借机变相涨价之实。事实上,一部涉及数以亿计家庭的阶梯电价方案,仅仅有“两个方案、三个阶梯”,过于简单化或是引起舆论关注的主因。
两套方案电价只涨不跌?
家住五羊新城附近的铁路退休老师傅彭立荣,对于阶梯电价,只无奈地说了句“没办法的事”。
彭师傅一家四口人,常在家的只有太太和儿子。对于用电情况,彭师傅告诉记者,家里目前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有电视,平均每天看三四个小时,大概需要1度电;台式电脑使用频率也很高,每天2至3小时,也需要1度电左右,还有冰箱每天也以1度电计算。
家用电器里“耗电大户”无疑是空调了,彭师傅家在大人房和小孩房各装了一台空调,一般夏季晚上睡觉都要开,以夏季两台空调每天开7小时计算,空调每天就需要20度以上的用电量。
加上洗衣机及照明等,以平均每天2度电计算,彭师傅家中每天耗电大约为25度,每月为750度。广州目前电费为每度电0.61元,如是算来,彭师傅家平均每月费用达457.5元。
“幸亏家里还是用煤气热水器,做饭也是用管道煤气,”彭师傅告诉记者,“要不然,这个价肯定封不住。”彭师傅向记者透露,其实他家的用电还不算最高,附近有几家人口比较多的,每月电费都接近1000元,“到时方案出来,吃亏的还是普通居户”。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12日表示,按目前方案,第一套方案“起步价”为110度,第二套方案为140度。方案规定各地应按70%或者80%的覆盖率去确定各地分档标准。
一份海珠区居民用电的初步清单显示,该区58万户年用电量大约在20亿度左右,一户居民一年用电量大约为4000度,平均一个月333度,远远超过方案中的110度和140度的“起步价”。
越秀区一家洗衣店的老板朱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洗衣店用电量和日常生活用电是一起算的,最多也不超过300度。但作为家庭妇女的她,觉得此次阶梯电价的政策“比较难以理解”,划分标准过于简单。
对于朱女士来说,家庭用电即便是涨,也不会涨很多,“在可承受范围内”。但让她比较费解的是,对比方案一和方案二,如果用电300度以内的话,涨幅都是每度电多5分钱,“结果都一样,关键词仍然是 涨价 ”。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