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50年,成都“田园梦”
霍华德的城市理想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这也是成都未来的城市理想。但是很明显的,成都的“世界现代田园”梦,与霍华德的城市理想依然不可同日而语。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虽然无法探究这个城市概念产生的细节,但毫无疑问,它应该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的概念,至少有着精神上的远亲关系。这位19世纪的英国社会学家,出于对自己周围城市的观察,深深感受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在1898年写成了《明天的花园城市》一书,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
霍华德的城市理想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这也是成都未来的城市理想。但是很明显的,成都的“世界现代田园”梦,与霍华德的城市理想依然不可同日而语。
霍华德当年所处,不过工业化发展初期,作为工业经济附属物的现代城市,刚刚起步。嘈杂、汗水、烟尘以及暗淡的灯光,都是它所必须的营养和乳液。城市,这个刚刚兴起的庞然大物,物质的聚合体,人类的聚集地,欲望的奔腾场,无不煎熬着诸如霍华德这类社会精英的心智,让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成都,作为一座发育中的中国西部城市,它所面临的城市境遇和文化处境,已经与霍华德时代大不相同。19世纪英国与今天的中国差别太大。
煎熬着这座城市当政者的,不是简单的自然与人的关系。“我们期望用这样一个符合成都实际,适应长远发展需要的新的定位和目标,引领成都新一轮的科学发展”,关于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该市的市委书记李春城曾如此表达他的愿望。
成都的实际是什么呢?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这是大的环境;借助国家西部开发的举措,成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在内陆城市之中占据了一个高地,这是自身的实际;而另一个实际,则是在更宏观的视野中,全球化正在无可避免的席卷这个星球,成都无法置身其外。
但成都在其中看到的是机遇。
李春城说:“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有可能跨越传统发展方式的某个阶段,带动整个城市快速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也许是改革30年来,我们第一次可以和东部城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未来的理想不是做一个霍华德式的小城镇。成都的城市理想是,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将是超大型、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也是符合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让广大城乡居民得益受惠,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过去10年,城市化积淀
城乡矛盾并非成都所独有。其本质是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现象。在中国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无法等待工业化的自然力量来打破这种二元格局,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由政策导向来将其破解。
成都的底气,也许首先来自他们进行了十年发展所得的积淀。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