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是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将延续“双宽松”;在产业政策方面,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区域经济政策领域,强调大力促中部崛起,重点抓好西藏新疆。
按照三驾马车的逻辑来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强调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抑房价,控新项,强农建”;对于消费,强调扩内需,育热点,促进农村消费;对外贸易强调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
从今年政府报告的表态来看,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总指标还是沿用了以往多年使用的GDP 增长“8%左右”的字眼,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的实际GDP 增速历年都明显高于8%这一潜在增速界线。漂亮的宏观经济数据掩盖了中国经济在中微观层面的许多矛盾,而后危机时代使这些矛盾突出显现出来。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我们以往“粗犷”的发展模式主要制造了四个层面的失衡: 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增长结构的失衡,投资和外贸在以往四年里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本质的内生性力量,同时也是最难启动的消费引擎相对缺乏足够的培育。
第二个层面是产业结构失衡,从中观层面来看,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力度不够;从微观层面来看,在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下,“两高”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在资源配置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从产业的资本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各方面都占据了垄断性优势,而以民营资本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成为“弱势群体”,而这些“弱势群体”为中国贡献了80%的就业,因此也产生了失衡的二次分配,这也是我国消费动力不足的主因之一。
第三个层面是城乡发展结构失衡,资源配置过多的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拉动和培育,从人口比例来看,这是一块发展空间极为广阔的市场,如果政策适当,可以有效对冲“冷却城市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个层面是地域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空间逐渐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如果这些失衡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存在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在后危机时代,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覆盖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有意对以往经济发展的中微观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扶植的力度,对于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向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今年的政府报告相较往年都体现了明显的“惠农”意愿,并且发出控制城市投资的暗示。在产业政策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碳”经济也涉及较大的篇幅。
这些或将成为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