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3000点被轻松攻下,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的强势格局显而易见。然而在指数大涨的过程中,个股的操作难度却越来越大。回顾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对市场的看法,笔者不得不首度明确转变一直积极看多的观点,资本市场面临的调整压力在指数上攻过程中被不断积累放大,而宣泄的试点或许就在本月。
与始自去年11月的强势反弹不同,到7月份后市场将会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其一,新股开闸将从中小企业板逐步扩散蔓延,包括主板与创业板都将逐步推出新股IPO。而指数的强势表现只会让这一步伐加快,让大盘股的上市规模加大。其二,大小非的解禁压力从7月份开始进入到下一波高峰期,尽管国有大非未必减持,但是至少成为制约市场大幅上行的潜在压力。其三,估值的压力正式进入到考核关键期。下周半年报就将进入公布期,股价的飙升与业绩恢复之间的矛盾将会暴露无遗。从1664点反弹至今,大盘几近翻番,而个股上涨两三倍的也不在少数,与之对应的是个股业绩却无法同步增长,由此导致整体市场估值过高。
宏观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但是,从中国经济由衰退到复苏的历史经验看,宏观数据走好与微观经济效益提升之间极有可能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一矛盾,是因为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作用面较为局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由“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铁公机”发力之时,反而可能使其他领域失血。
对于股市而言,这一矛盾所带来的投资困惑将会更加明显。“宏观经济向好”意味着大盘指数的不断飙升,这也正是指数能够从1664点开始反弹至今,轻松攻破3000点,并继续屡创新高的根本原因。然而,个股投资者如果没有选择指数作为投资标的,则不得不面对具体投资对象选择困难的问题。
管理层提醒市场风险时,往往用“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来说事。笔者认为,当下重温这句话的含义已经非常必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市场的看法发生质的改变,甚至愚蠢到坚持认为会再创新低的地步。市场需要一次比较明显的调整,而调整的目的是让投资者回归理性,调整的结果则是让投资者获得选择战略性投资的机会。
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可能调整的幅度有多大;二是调整出现之后,哪些板块会有较大机会。对于前者,笔者仍然认为指数在极端条件下存在回抽年线的可能性。当然如果跌幅果真如此大,将是难得的建仓买入良机。至于投资选择的方向,懒人投资者仍然可以选择大盘指数,因为指数在回抽之后仍将会配合宏观经济再创新高。其他的稳健型投资者不妨考虑业绩确定收益的板块,比如3G电信板块、智能电网设备、公共设施等;偏于积极的投资者,则可以考虑经济复苏的敏感板块,诸如有色金属、商业消费等。
总之,休息是为了将来更加积极的发展,同时也是投资者等待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趋于一致的无奈选择。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