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于中国经济可称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复杂的滋味同样不减。一方面,由于新产品申请通道增加,基金公司之前苦苦追逐的产品批文难度大减;而另一方面,人才加剧流失,让公募基金的整体业绩越来越乏味可陈,阳光私募和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的崛起,也在给公募基金带来巨大的挑战。
新基好批不好卖
随着新基金审批通道的拓宽,今年以来基金发行明显提速,多只基金同日连发的现象也逐渐频繁。上周更是有多达18只基金同时发行。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告诉记者,“如果通道用足的话,一家公司一年最多可以发5只基金。以前,发一只基金后还可以稍息一两个礼拜,现在几乎是连轴转”。
虽然新基金不断获批,但是渠道资源却有限,导致新基金的发行规模持续下降。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共发行新基金47只,其中规模不足10亿元的有21只,新基金平均规模仅为16.23亿元。
与此同时,除了部分优质老基金被基民持续申购外,基金业整体遭遇赎回的迹象依然非常明显。据Wind数据,截至5月25日,60家基金公司旗下596只基金,份额共计23879.58亿份;而在2009年12月,虽然全部基金只有557只,但基金份额总计达24535.94亿份。其中,开放型基金共计565只(截至5月25日),较2009年12月数量增加38只,但是份额却由12月的23591.33亿份下降到5月25日的22912.04亿份,净赎回比例达到2.9%。目前,全部596只基金的平均规模为40.07亿份,相比2008年2月平均规模的峰值65.10亿份,降幅达到38%。
人才匮乏业绩下滑
虽然新基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基金经理却越来越少。
据Wind统计,去除正在发行的基金,目前公募基金业共有527位基金经理,其中担任基金经理年数(执业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331位,占总人数62.81%;而担任基金经理不满1年的有149位,占总人数的28.27%。
而2010年来,基金业人才的流失正在加剧。据天相投顾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达到50人次。二季度开始至5月19日,已有近30家基金公司53起基金经理人事变动。
随着基金经理们批量“公转私”,公募基金的整体业绩越来越差强人意。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优秀的私募基金在扣除业绩提成以后,为投资者赚钱的能力,仍然远高于公募基金和沪深300指数。即使以平均数而言,近2年以来,私募基金平均上涨14.74%,超过公募股票型基金5.13%的净值涨幅,以及沪深300指数29.43%的跌幅。
同样的挑战来自风生水起的券商系理财产品。据上海财汇信息统计,今年4月初以前成立的72只非限定性集合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FOF型)在4月16日至5月21日期间,平均净值跌幅为8.7%,不仅远远小于大盘同期20%的跌幅,整体表现还跑赢了公募基金。
救救公募
当行业普遍认为优秀基金经理留在公募基金已成另类的时候,只能说明,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基金公司的问题,而是行业出了问题。重阳投资李旭利对记者说:“你不应该问我为什么离开,你应该去问那些人为什么不离开!”
业绩的平淡,人才的流失,管理费大部分上贡给银行渠道,让公募基金日渐平庸。“有钱人就去买私募和券商的小集合,钱少的就去做指数基金定投,血汗钱不要给菜鸟基金经理们糟蹋了!”有基民在网上无奈地发泄自己的不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