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言辞犀利,直击要害,被当作中国社会最具实践精神的经济学家;他在舆论漩涡里遭遇赞扬和咒骂的激烈碰撞,赞誉和谩骂不绝于耳。然而对这一切,他都一笑而过:“我懒得去看”。
他81岁了,却整日奔走在中国的城市、农村,倔强地与人争论、替人唿喊,繁忙不堪。今天,我们的读者团走近了真实的茅于轼(博客)——一个拥有平常心,却太不平常的老人。
名人档案
茅于轼: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民间经济学者重要代表。1993年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博客专区)并任所长。因其“我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经济适用房会推高房价”以及“18亿亩耕地的红线”等言论引起广泛争议。
提问者:
王晓萌 上市金融机构首席分析师
刘小乐 公务员
刘 磊 某私企总经理助理
晓 云 娱乐经纪人
任晓靖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在读
“人们已经习惯故意反对我”
王晓萌:最近,您的文章“收入差距的新视角”被人们解读为“改革后收入差距缩小了”,又招来很多质疑。有份非官方的研究显示,城乡居民家庭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按官方统计只有23倍。您认为哪个数据更能反映现实?您觉得贫富差距是中国现在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吗?
茅于轼:对于这个数据,我没有研究过,所以也不好说。但贫富差距应该算是主要矛盾了,我也曾主张通过税收等办法来缩小这种差距。
王晓萌:那人们误解了您说的话?
茅于轼:我说过,贫富差距有各种度量方法,用钱度量是一种方法,而用享受度量是另一种方法。我说的“缩小”,是指用享受度量,虽然人们的享受有好有坏,但比起改革开放前,这一点是缩小了的。这一点我是坚持的。其实仔细想想,即使不懂经济学的人也会同意,但他们不去想,好像已经习惯故意反对我了。
王晓萌:现在都谈收入分配改革,您觉得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之后收入会提高,有的高收入者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之后收入可能会受影响,实际会怎么样呢?
茅于轼:收入差距的出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市场导致的结果。市场经济瞄准的是财富生产的极大化,理论上,每个人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都会再拿回去,你不应该拿别人的财富,别人创造的也不应该给你,这样的制度其实是最有利于社会财富创造的。但这个结果会使有人拿得多,有人拿得少,所以要纠正收入差距过大就不可以再用市场的方法,必须用市场之外的方法。也就是两种力量:一是政府,一是民间。
王晓萌:您倾向于通过哪种方法?
茅于轼:这两种办法都要用,政府用政府的方法,比如税收;民间用民间的方法,比如富人通过慈善的办法,减小这种差距。但这两种方法都很复杂,实施起来不简单。
王晓萌:最近巴菲特和盖茨来中国,您认为中国富人会“响应”他们捐款的号召吗?
茅于轼: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有捐款的习惯,中国人还没有形成这种习惯;美国富人的财富是得到保护的,而在中国是不能得到保护的。所以,中国的富人怕露富,因为露了就有人瞄准他们了。所以他们对捐款有顾虑。另外,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大家认为富人的钱是靠剥削得来的。
王晓萌:很多人说您是经济界惟一的鲁迅,也有许多网民就说您是富人的代言人,您自己怎么评价自己的学术思想,是否更倾向某个阶层?
茅于轼:我不倾向于任何人。我只是觉得富人缺乏保护,所以我就要为富人说话。不是富人的人,是不理解为何富人需要保护的,这里有制度问题,也有文化问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