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都有个第一次,第一次战战兢兢拿着老妈给的零花钱自己去买喜欢的玩具,那种紧张的感觉还记忆犹新吧?如今小不点也长成大人了,拿着辛辛苦苦积累了很多年的血汗钱去给自己在北美置办一个安身之所;从第一天跟经纪看房子开始,买房子的旅程带给我们的兴奋、思考和新鲜感,是长大成人之后第一次体验得到的。
今天我们讲述的买房经历时间有点久远,已是2000年前后的事情了。据某个朋友透露,他的一个朋友老垦2000年移民加拿大,那会儿就要买房子,于是把国内的房产变卖转成现金捏在手里;从年头看到年尾、再从年尾看到年头;房子差不多看了最少过百套,一直到现在还没买房;而房价涨的当年可以付一半房款现在只能付个首期都不到了。
和老垦相反,下面讲述的大刘和孟太的故事,从有买房这个念头到买下来,满打满算才一个月时间,他们回忆起来在国外第一次买房的经历,却很庆幸当年的“轻率行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闪电”买房经历吧——
大刘的故事:庆幸自己的“轻率”
90年代初,我买下了我到加国的第一所房子。
我在买房前也做了些准备工作,那时候房屋贷款没有现在那么容易,先要到银行去评估以确定能贷款多少钱。那是按家庭年收入做评估。有了银行的评估单才可以看房买房。那时候房价没现在那么高,根据我们的收入,银行只能贷款14万加币,我就在16万左右的房价位看房。一天我看了一套房是16.9万,想想价位还可以,可仔细看了一下,房太旧了,从长远来看,只有拆了重造才合适,那时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够。可我们又挺喜欢这个地区。正好,在这条街上,有一套房要拍卖,就是我现在住的这套。心想来看看拍卖的情景,也好积累点经验,于是,拍卖当天我来到了现场。
我想参加竞拍试试,但给自己定了个底价:19万。那也是我冒着风险定的价位,果然,拍卖成功后我左算右算还差1万,好在我在拍卖第二天上班时在同事们的帮助下解决了。
那天拍卖现场人不多,也没什么竞争,竞拍从15万起价,只有几个人竞拍,事后才知道都是房主的邻居。拍卖人讲些什么我都不关心,只盯住价码。19万到了,我就停止了竞拍。我一停止,价位不再往上升了,这时代理好像有点着急了,拍卖人放缓的速度,有两个人在人群里兜圈,一个人走到我面前要我再加拍,我说我过了我的底价,不加了。他说那你少加点试试。刚才都是5千一加的,我说我加500行吗?他说行。我就加了500。我话音刚落,只听一声锤响,我中拍了。但拍卖人说了句:NO ON MARKET.我开始还不懂,后来代理说,在拍卖过程中,如果拍卖者说NOW ON MARKET,已经过了房主的底价,拍卖成功后,房主就不能反悔了。而NO ON MARKET 就是没过房主的底价,房主可以卖,也可以不卖。所以,拍卖完成后,代理把我叫到一边,说房主的底价是19万5千,现在是19万5百,如果我现在出19万5千,马上就可以成交了。我说我已经超过了底价了,再多我就不要了。代理见我那么坚持,就对我说,房主要回去商量,下午6点30分给我答复。
后来才知道,其实房主早就不在这儿住了,一个97岁的英国裔老太,两个月前在养老院去世了。子女来处理她的房产,来参加拍卖的是女儿,也60多了,她要回去同她弟弟商量。6点35分,我接到了代理的电话,让我带着支票去办公室办理成交手续,当然,只是交5%定金和签合同,房子真正属于我要在6星期以后。
亏得是当时的“轻率行动”,让我有了我到加国后的第一笔财产,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买不起了,因为现在我的房子的价格已经超过60万加币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