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入10月份,国际金价继续高歌猛进,半月间涨幅超过4%,金价连日创历史新高;国际原油延续节前反弹趋势,期货价格上升至82.66 美元/桶;供求关系未发生大变化的煤炭,也随着钢铁行业景气度回升及天气逐步转冷,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有色金属在流动性推动下出现阶段性繁荣,期市和现市价格均连日攀高;在天气灾害和库存下降的推动下,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震荡上扬;美国道琼斯指数及标普500指数仅半月涨幅就超过2.8%;货币战争硝烟四起,美元率先贬值,8月下旬以来美元已对一篮子货币贬值7%;同期,欧元上涨8%,日元上涨2.5%。真可谓:胆战心惊近两年,一朝回到07年。
事实上,实体经济并没有太多的惊喜: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失业率依旧高企,经济基本面喜忧参半,各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也是时有沉浮。或许,资产价格近日来让人目眩神迷的表现,皆拜量化宽松政策重现江湖所赐。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正当市场还沉浸在后危机时代退出策略之争时,日本出人意料地实施6年多来对外汇市场的首次干预,并且将利率目标从0.1%调至0~0.1%区间,吹响了全球央行新一轮量化宽松的号角。
美联储9月份议息会议纪要显示,除非经济出现较大改善,否则将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看来,美元将继续确立自身的低币值货币霸主地位,而日元则将继续承担全球避险货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无论各国央行将在何等程度上对汇市加以干预,低利率的环境和不断延伸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将给市场带来流动性泛滥的恶果。
在实体经济尚未有明确的复苏迹象前,全球资金的流向似乎正在复制2007年的轨迹。由于美国有意放松货币政策,2001年以后连续13次下调利率,并带动全球利率走低,令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2007年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仍然维持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大量美元,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增加,各国央行被迫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再通过各国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机制,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致使石油、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暴涨。
与2007年相似,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近期美元可能继续下挫,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扬,表明全球流动性正在加速流向资产市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的流动性仍将支撑国际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在紧张的供需关系背景下,流动性会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历史新高可期;石油、黄金等也会因为需求增加,在流动性的推动下震荡走高;毋庸置疑的资金充裕程度,也加大了中国利率和汇率预期双增的空间和可能性。
过剩的流动性对于资产市场的参与者来说,不啻为难得的投资机遇。而对于与资产市场无涉的老百姓来说,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不甚景气的就业市场,原本就让要捧个好饭碗备加艰辛,如今看来还得面对通货膨胀之虞。当四处纷飞的货币推高资产价格之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的双双上涨看来很难避免。
(作者供职于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