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批出海的银行系QDII(期限大多在3至5年)即将迎来第一个到期兑付高峰,银行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来自普益财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正在运行的39款中资行QDII理财产品中,仅有6款累计收益为正,逾8成浮亏。
中资银行表现更弱
对于为何产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业内认为,主要原因仍然与当初QDII出海时机选择不当有关。在262款产品当中,发行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时段,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夕的产品有185款,占到70%。
而目前,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QDII理财产品共207款,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8.74%。收益不好与投资大环境相关,但在可比的数字下,中资银行的表现明显要弱于外资银行。尽管中资行QDII理财产品的数量仅为外资行同类产品数量的18%,但累计收益方面,中资行QDII产品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15.48%,大大低于外资行的-2.64%。
截至目前,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银行共10款QDII理财产品全部亏损;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QDII理财产品中,浮亏产品数量占比均超过50%。
在这份统计中,兴业银行的环球理财2号-港股基金宝 (人民币款)、北京银行的“心喜”系列7198号之“吉祥四宝”全球基金精选、工商银行的“东方之珠”三期浮亏均超过25%。
而受糟糕业绩影响,相关产品的发行量也锐减。来自金融界网站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发行的176只银行理财产品中,组合投资类发行数量占总发行量的五成,共发行69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50.47%,占比增加10.39个百分点;处在第二位的是票据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 27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19.85%,占比与上周基本相当;处于发行数量第三位的是债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0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14.71%,占比上升4.48个百分点;处在第四位的是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发行18只,占总体发行数量的13.24%,占比小幅下降2.67个百分点;排在第五位的是结构型理财产品,本周仅发行2只。
对于为何产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认为,这与QDII出海时机选择不当有关。另外,除了金融危机致市场下跌外,金融机构缺乏控制风险的结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不少产品直接挂钩国外某个基金产品,没有仓位调整和结构性安全设计。
“海外投资还是一个大趋势。 ”上述人士表示,尽管中资行的投资能力因产品表现不佳而受到质疑,但如果中资行就此停止海外投资的步伐,将更不利于中资行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但是产品的透明化、结构化设计是中资银行亟需提高的。
基金系QDII也重挫
基金系QDII虽然不如银行系表现如此惨烈,但新老基民基本都未从这项投资上赚到钱。已在基民中享有较好口碑的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全球股票为例,其最新公布的9月16日净值仅为0.824元;而老QDII中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净值仅为0.629元,这意味着几年前1元钱买入的基民仍然亏损37%。
对于后市,QDII基金经理大多认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可能不大,复苏趋势不改,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看法却出现些许分歧。
今年业绩最为靠前的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经理依旧看好新兴市场。该基金中报中表明,展望下半年,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将较为平缓。从公共部门看:经历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高负债经济体难以继续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新兴市场在结构调整、通货膨胀等压力下,财政政策也难以进一步扩张。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