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批出海的银行系QDII即将迎来第一个到期兑付高峰。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有4家中资银行发行的共计12款QDII产品即将于今年9、10、11月到期,而这12款QDII产品的累计收益率均未为正,有10款产品浮亏幅度均超过-20%,浮亏幅度最大为-43.18%。
在经历了2007年、2008年初的高调发行,到遭受海外市场冲击QDII产品净值下滑的沉重打击后,现在,银行和投资者都已经接受了QDII大面积浮亏的事实。在付出了高昂“学费”后,商业银行应该在产品设计、销售管控、风险警示等方面进行冷静反思。
中资行12款QDII即将到期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中资银行的39款QDII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均大于0.5元,其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仅有5款,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H)的“中银稳健增长”累计收益率最高,为9.54%。
记者注意到,发行QDII产品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601288.SH)、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招商银行(600036.SH)、民生银行(600016.SH)、兴业银行(601166.SH)、中信银行(601998.SH)、光大银行(601818.SH)和北京银行(601169.SH)10家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12款QDII产品将在今年9、10、11月集中到期,这些产品全部于2007年发行。
即将在今年到期的12款QDII产品中,截至8月26日的累计收益率均为负数,浮亏幅度最小的为-14.15%,有10款产品浮亏幅度均超过-20%,浮亏幅度最大的为-43.18%。
面对即将到来的集中兑付高峰,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认为,如果目前仍浮亏严重,那么近期到期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可能性不大。“加之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并不乐观,经济复苏步伐可能减缓,短期内海外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这些产品 咸鱼翻身 的机会不大。”
记者从其中一家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处了解到,针对仍处于浮亏状况的即将到期QDII产品,银行考虑将该产品延期,银行就具体期限、产品运行情况以及风险状况正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投资QDII产品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比较高,客户也能理解金融危机对海外市场的冲击,加之今年以来境外市场出现持续复苏迹象,我们和客户在产品延期方面的沟通比较顺畅。”
而另有13款中资银行的QDII产品将在2011年到2013年到期,普益财富方瑞表示,QDII的未来表现取决于海外投资标的的走势,近期欧美经济数据不尽人意,“二次探底”论调出现,欧美股市可能再次遭到打压,多数投资于欧美股市的QDII也可能受此牵连。
据悉,银监会已经注意到部分中资银行QDII产品集中到期的情况,已经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提示银行注意妥善处理理财产品“到期兑付”问题。
反思:不应因噎废食
“中资行QDII几乎全部为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初发行,运行至今的过程中,受到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颇深。”方瑞说。
这段时期中资银行所发行的QDII产品,大多数产品主要投资标的为海外市场的股票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债券、保本票据等。方瑞指出,相比较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产品发行时点的多样化使得其部分产品踏准了节奏,另外外资行在海外投资对象的选择上经验也较为丰富。
回复该发言
QDII兑付高峰将至 浮亏严重有望延期
2 回复:QDII兑付高峰将至 浮亏严重有望延期
yao62369322010-10-17 02:45:27 发表
截至8月26日,正在运行的262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前50强QDII产品除了中国银行的“中银稳健增长”之外,几乎全部为外资银行。其中,渣打银行的“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黄金超额回报指数”产品位列收益榜首位,其运行以来的累计收益率为70.63%。
不过,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资本市场大幅缩水,投资品价格下降,不管中资银行抑或外资银行,也不管基金系抑或银行系的QDII产品,均难以独善其身。
推出时机不当确实令当初满怀热情集体出海的QDII产品元气大伤,而中资银行对QDII产品设计能力不高、产品同质化、资产配置单一等亦受到市场诟病。面对QDII大面积浮亏,银行已经开始在销售、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
面对投资者对于产品收益率浮亏的质疑,前述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认为,这两年银行在前线销售理财产品时都已经吸取教训,一方面银行要尽责,充分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并对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进行风险测试,避免过度销售;但另一方面,客户也要提高风险意识,不应该误读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稳赚不赔。
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在推出不到半年时间内亏损50%,于2008年3月被自动结束,成为国内首只被迫清盘的QDII。在收益率魔咒下,2008年下半年以后至今,鲜有中资银行再发行QDII产品。而外资银行对发行QDII仍保持一定节奏,过去三年每年均有推出QDII产品。
“银行不应该被收益率所束缚。”上述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认为,普通客户对于收益率比较敏感,而且产品一旦形成负收益,银行往往成为“千夫所指”,因此银行在为普通客户设计产品时反而畏手畏脚,难以推进产品创新。
“本来中资银行的投资能力备受质疑,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缺乏,如果银行因噎废食,那样只能是不断倒退,永远没法成长、成熟。海外投资将来依然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高端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仍然存在。”上述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说。
回复该发言
不过,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资本市场大幅缩水,投资品价格下降,不管中资银行抑或外资银行,也不管基金系抑或银行系的QDII产品,均难以独善其身。
推出时机不当确实令当初满怀热情集体出海的QDII产品元气大伤,而中资银行对QDII产品设计能力不高、产品同质化、资产配置单一等亦受到市场诟病。面对QDII大面积浮亏,银行已经开始在销售、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
面对投资者对于产品收益率浮亏的质疑,前述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认为,这两年银行在前线销售理财产品时都已经吸取教训,一方面银行要尽责,充分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并对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进行风险测试,避免过度销售;但另一方面,客户也要提高风险意识,不应该误读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稳赚不赔。
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在推出不到半年时间内亏损50%,于2008年3月被自动结束,成为国内首只被迫清盘的QDII。在收益率魔咒下,2008年下半年以后至今,鲜有中资银行再发行QDII产品。而外资银行对发行QDII仍保持一定节奏,过去三年每年均有推出QDII产品。
“银行不应该被收益率所束缚。”上述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认为,普通客户对于收益率比较敏感,而且产品一旦形成负收益,银行往往成为“千夫所指”,因此银行在为普通客户设计产品时反而畏手畏脚,难以推进产品创新。
“本来中资银行的投资能力备受质疑,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缺乏,如果银行因噎废食,那样只能是不断倒退,永远没法成长、成熟。海外投资将来依然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高端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仍然存在。”上述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说。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