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重“破” 东方讲“和”

本报记者 袁春宇 整理摄影 尹炳炎
“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就是《周易》,而儒、道、佛与《周易》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和联系,可以说,儒、道、禅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周易》作了运用和展开。”近日,本报“人文大讲堂”走进嘉兴,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徐培华教授二进大讲堂,作“现代视野下的中华智慧”精彩演讲。
21世纪文化主导世界
今天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用现代的视野来看这些中华的智慧,意义至关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文化。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它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现代国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
有人这么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征服世界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文化来塑造和主导这个世界的世纪。
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它的背后都是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的背后是宗教的矛盾,而宗教矛盾的根源是文化。
西方的文化强调个性、独立、自我,因为它强调自我,所以西方人的“我”就是“I”,就是一竖,顶天立地,独来独往,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当要打开一个市场、开展一项创新,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西方文化的那种突破、卓越的文化理念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突破了以后,要占领整个市场、普及至整个领域,在做完美和圆满方面,那要靠中华的文化。
而中华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和”的文化,中国人强调的不是自己,我们要照顾对方,这就是和谐的源头,所以我们中国人讲的是“人”字,一撇一捺,是阴阳的协调,阴阳的组合,“人”字本身就是和的源头。
“人”字像什么?长城就是中国“人”字左边一撇的阳刚,大运河就是中国“人”字右边一捺的阴柔。我们今天学习中华的智慧,学习儒佛道,学习《周易》,就是要运用中华文化和智慧,在21世纪充满着冲突、竞争、矛盾的世界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