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10月14日社论
最近数周,有关合作能促进全球增长的模煳辞令已经消散,更挑衅的论调把持了舆论风口。各国因使用定量放松(印制钞票购买债券)、货币干涉和资本控制等“武器”扭曲全球需求而互相责备。
在烟雾和愤怒的背后,实际上有三场对战,最大的一场是围绕中国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的意愿问题。美国和欧洲官员已更强硬地指出因中国低估币值引发的“破坏性动力”。上月美国众议院以高票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公司寻求关税保护,应对币值低估国家。
第二场是富裕世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中央银行可能很快重新开始印制钞票购买政府债券的可能性。因金融市场期待美联储能最快最激进地行动,美元已贬值。因欧洲中央银行的官员对此显示了最少的热情,欧元已升值。
第三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资本流。许多政府插手购买外币或对外国资本流入课税。巴西最近加倍了国外购买其债务的课税。泰国宣布对购买其债券的国外投资者征收新的15%的代扣所得税。
目前,这些小规模的战斗还远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货币战争。许多“武器”的威胁性并不大。资本流入控制是最温和的。在富裕世界,只有日本最近求助于货币干预,同时也并不存在贸易报复迫在眉睫的风险。
然而,今天的伪战会很快转变成一场真正的混战。现在还不是放松自满的时候。驱使经济政策转变的条件,特别是富裕世界的缓慢增长,很可能会持续数年。当财政缩减开始起作用,利用更便宜的货币作为需求来源的唿声就会上升,将中国作为替罪羊的政治压力就会增加。如果外币洪流加强,发展中国家可能被迫在丧失竞争力、力行严厉的货币控制或允许经济过热中做出选择。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