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在经历了第一个快速增长的十年后,突然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公募基金如何走出困局,可谓众说纷纭,一场大辩论正悄然展开。我认为,突破传统的公募基金投资理念、大胆创新,引入对散户投资者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绝对回报产品线,或许是公募基金扭转干坤、重新赢得市场尊重的关键,这或许也将是公募基金自2001年推出开放式基金之后的二次革命。当然,实现这一投资理念变革的背后,需要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基民的特殊性以及中介渠道的特殊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并采取务实的应对态度。
十年微利行业尴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募基金这次遭遇的信任危机,绝非突然的空穴来风。近两年来,有关公募的负面新闻几乎从未间断。先是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小三”事件,然后是愈演愈烈的“明星基金经理私奔潮”以及公募基金巨亏之后的“费率门”之争等,一直到最近引起业内外巨大轰动的莫泰山封印辞官、转投私募的事件。难怪,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座上,一位基金业的主要领导感叹:“现在真是有些墙倒众人推的感觉”,由此可见,公募基金正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公募如何突破瓶颈、走出困局,各方给的答案不尽相同,但认同度较高的有两条:一是改革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机制,让管理层和投研团队能够持股,以期建立与私募相类似的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基金经理的道德教育,同时疏堵结合,允许基金经理适度投资股票,防止过度监管。对上述两条意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这里不想做过多评论,但我相信,这绝不是解决目前公募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进行基金行业反思的时候,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基金业的衣食父母,即那些普通投资者的诉求。
在我看来,十年来,中国公募基金业没有为数千万普通投资者创造出稳定的、超过通胀的投资回报,才是公募基金逐渐失信于民并被日益边缘化的罪魁祸首。我们不妨翻翻旧账,看看这些年基民到底赚钱了吗?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一直到2010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5.61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期间退出的市值约4.33万亿元(赎回+分红),基民的净投入成本为1.28万亿左右。
2001-2009年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统计年份首次发行规模持续申购规模赎回规模分红规模净投入规模(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2001117.260.3-0.32-2002316.6658.55-84.11-3.272003317.15187.97-406.46-16.2120041,127.30438.8-640.45-40.662005405.12407.64-777.44-12.3820062,940.842,304.15-2,782.79-256.6120074,531.2527,951.47-18,017.76-2,001.522008560.415,331.02-6,767.66-744.2920091,702.184,958.48-7,376.41-341.362010上354.312,126.97-2,314.17-752.74总计12,372.4743,765.35-39,167.56-4,169.0512,801.21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仅限偏股型基金、单位为亿元;数据截至2010年6月底
回复该发言
杨文斌:公募基金需要二次革命
2 回复:杨文斌:公募基金需要二次革命
lezhixianxl2010-10-18 16:41:25 发表
而截至2010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为1.41万亿元,总市值与总成本之差即为基民的总投资利润,约为1317亿元。不过且慢,上述数据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申购赎回时支付的手续费,那可是投资者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按认购、申购、赎回分别为1.2%、1.5%和0.5%的费率测算,不多不少,投资者支付了1000亿元。所以扣除手续费之后,基民的总收益只剩下317亿元左右,这就是中国投资者在过去9年间投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真实总收益了。这个数字绝对额看似很大,但考虑到偏股型基金2006年底的规模已经接近5000亿,即使仅以三年半投资周期计算,累计收益也仅为6.4%,简单年化收益为1.8%。相比其巨大的风险,这样的性价比实在很差,没跑过通胀,显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
所以,公募基金中长期处于总体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无法让几千万普通投资者达到稳定的预期收益,才是大家目前对公募基金不满的根源。试想,如果有让人信服的投资回报,大家还会那么苛刻地看待公募基金吗?正如一位知名的基金公司老总所言:“我相信只要基金公司把投资做好,交得出对得起投资者的业绩,有再多的花边新闻,也不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可见,赚钱才是硬道理,“赚钱效应”的大旗不倒,资金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入。
特殊性之一:市场桀骜不驯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公募基金没给大家赚到太多钱,不能全怪基金经理,主要还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造成的。中国的证券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蹒跚起步,至今不满20年,一直带有明显的“新兴+转轨”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指数上,就是指数呈现出剧烈波动。正如下图所展示的,上证综指的波动远高于同期的道指走势。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
回复该发言
所以,公募基金中长期处于总体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无法让几千万普通投资者达到稳定的预期收益,才是大家目前对公募基金不满的根源。试想,如果有让人信服的投资回报,大家还会那么苛刻地看待公募基金吗?正如一位知名的基金公司老总所言:“我相信只要基金公司把投资做好,交得出对得起投资者的业绩,有再多的花边新闻,也不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可见,赚钱才是硬道理,“赚钱效应”的大旗不倒,资金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入。
特殊性之一:市场桀骜不驯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公募基金没给大家赚到太多钱,不能全怪基金经理,主要还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造成的。中国的证券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蹒跚起步,至今不满20年,一直带有明显的“新兴+转轨”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指数上,就是指数呈现出剧烈波动。正如下图所展示的,上证综指的波动远高于同期的道指走势。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