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广州日报10月18日报道最近一久居国外的朋友回家探亲,聚餐时,笔者特地问他对中国汽车的看法,在问问题之前,笔者有意无意地强调了今年产销有望突破1700万辆这一消息。谁知他对1700万辆并不感冒,反过来问:“中国汽车为何如此乏味?”
乏味?笔者愣是没反应过来!是的,就是乏味,这位朋友再次强调。经过一番深聊,笔者才明白为何他会有此抱怨。原来,北美有着丰富的“汽车文化”,即使是同品牌同一个车型,不同的车主也会根据喜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装,有相同爱好的车友形成大大小小的汽车俱乐部,俱乐部之间不定期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车身彩绘比赛、规模不一的拉力赛、短道赛以及障碍比赛。这么一比,中国的“汽车文化”确实单调乏味,汽车出厂时是什么样子,一直到报废可能都还是那样子。在中国,“汽车”和“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有人说,中国车主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装扮车辆。其实美国普通家庭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劳动强度丝毫不亚于中国老百姓。那么是什么导致“汽车文化”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关键在于政策。汽车改装在中国仍是灰色行业,得不到官方的正式承认。不少改装店老板私底下告诉笔者,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的,担心经自己手改装的车辆出事,然后被相关部门追上门。这位老板坦承,整个改装业一直翘首以待被“收编”,但在新车销售节节攀升的今天,却一直没有关于改装的利好消息传来。没有政策支持之余,整个社会对改装也存有偏见,开着改装车上街,会惹来一片“败家”的骂声。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文化,都需要载体和氛围。而载体和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政策的支持,这里想说的是,是不是适当放宽一下改装,不是说完全放开,而是对一些轻度的改装,如车身彩绘、外观小改等,给予适当的支持。至于深度改装,如牵涉到电路、底盘、发动机,笔者也不建议改,因为这涉及安全性。
中国是一个快速走进汽车社会的国家,买辆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许多家庭努力的目标,但如此多的汽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相信许多人都希望看到中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汽车文化”,不是五十年后,而是十年后。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