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给女人设计的衣服:你可以穿一辈子
从隐退又回归Céline(赛琳)的Phoebe Philo(菲比菲罗)到其好友Stella McCartney(斯特拉麦卡特尼)再到Chloé(克洛伊)的Hannah MacGibbon(汉娜麦克吉本),女性设计师纷纷在2011春夏女装T台表现突出,撇开设计师和品牌特性不谈,除了骨子里的英伦共性以及35-45岁的大女人共性,这些女性设计师的作品也都贯彻了实穿主义精神,而她们本身也是其作品最好的试装楷模——对此有质疑的不妨回顾下此三位女设计师秀场的谢幕姿态,清一色地简单发型,略微修饰的面庞,以及「零」饰品的低调行头——时尚看客常称此类装扮为“简约女性主义”,并非未来感十足的“极简主义”,而是强调女性日常穿着“舒适度”的简式美学,注重的是衣服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和力,女性化的线条感,柔和不失力道,从内里透出一种女性独有的韧性和张力。MacGibbon将Chloé的根基定位为“永恒+感知+真实”,McCartney更是用一句“不要归咎于简单的衣服”阐明了自己对简约时尚的看法。

相比之下,如今CHANEL(香奈儿)在“老佛爷”的花样百出下,品牌不断呈现出鲜活地年轻态的一面,却总似是差了当年Chanel女士的一分火候;所谓俄罗斯情调,所谓上海风情,加以巴黎联姻之名,虽为锦上添花却更像是商业营销的修辞套路。有观潮者言,在当下男性主宰的商业社会中,浮夸的审美观已经无法攒出更多女人想要的答案,而当女人给女人设计衣服的时候,则更多了一份来自自我的感知。
正如「CHANEL式的女人」可以成为一种模版类型一样:很多人追捧“小马哥”的设计,却少有人说要做Marc Jacobs式的女人;很多人为Dolce &Gabbana的性感所倾倒,却鲜有人说要做Dolce &Gabbana式的女人;而各大时尚杂志在谈到Stella McCartney的设计时,一众明星红毯亮相就被说成是在争当「McCartney式的女人」。笔者这里自然没有对男性设计师主导的市场有丝毫质疑之意,只是在崇尚时尚平民化和速食消费的今日,对于普通女性来讲,足以让你华丽大转身的装扮最终还是挂进了防尘挂带,而切实际的好看衣衫却是压了箱底20年也依然可以轻松穿出街。关于这一点需要例证?与其翻出杂志里成堆的古董包或穿着Céline行头的潮人街拍倒不如套用时尚博主Miss F的一句笑谈——背Céline, 得永生。

女人的小心思,打破时尚年龄界限
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在抱怨商业化让时装周越来越无趣,即便本季T台色彩斑斓,撞色拼花屡见不鲜,台上台下一片「豹纹+红唇」卖力上演复古性感风潮,于是最后的巴黎站里,“小马哥”为LV排演的这场野生动物大戏极尽奢华狂野之态,却落得不讨巧的之名,更无法虏获东方女人的芳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