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的《1984》是一本相当有名的……唔……幻想小说,说它是幻想小说,概因“老大哥”其实是很难长期存在的。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而言,即使出现了老大哥式的现象,也只是暂时的,道理就在于,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少数人随意统治大多数人的极权主义是不能被允许的。
数字世界由于数字本身易复制易传输的原因,的确存在着大量隐私方面的安全问题,而大量的数字公司出于各种考量,或明或暗地在收集用户的隐私。通常意义上讲,人们总是对自我隐私的泄露,充满着担忧。
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来对抗这种趋势。比如最近360推出一款专门用于检测窥探自己隐私软件的工具,目标直指中国电脑客户端No.1的腾讯QQ。对于这样一个新闻,我并没有兴趣知道360究竟持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也不想知道腾讯究竟有没有这样干,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出于商业上的考量,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制衡的确存在,并借助于一些共识,使得任何一个公司,乃至于任何一个组织,不敢也没有能力去长期地为所欲为。
但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其一是人们对隐私的担忧更多地是在隐私泄露,现在数字公司们提供的各种数字使用协议书也声明一点:不将用户的隐私交给第三方。人们对商业公司收集自己的隐私这件事本身,并不以为意。第二点则在于,数字公司只能收集和它业务有关的用户隐私,跨出这个圈,用户就要开始担忧——360对腾讯的进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指责腾讯扫描用户硬盘其它文档。而这两点,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当下的认识:对于商业公司收集和它业务有关的自我隐私,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可以信任——甚至可以用放任两个字。
当今的媒介处于一个大规模的融合之中,随着数字公司们的攻城略地四处扩张,它们业务线不断展开而日趋庞杂,于是这种认识成为了它们全方位收集用户私隐的很好的理由。以搜索引擎为例,通过分析一个IP地址连续一段时间的搜索记录,这套程序其实比这个用户本人还要了解自己。如果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之类的商业组织,再和互联网接入者——也就是提供IP地址的人——融合起来,一个人的一切,在数字化系统面前,将暴露无遗。
不过,人们似乎并不以为意。一家公司收集和它业务无关的东西时,舆论会大哗。但如果的确出于它业务需要,我们便听之任之,见怪不怪。
赫胥黎描绘的《美丽新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场景:我们并非被我们意识到的敌人所统治,而是臣服于我们自身黑暗的一面。与“老大哥”相比,我更愿意相信“新世界”不是一种幻想。但也许人类受够了上千年的极权专制统治,对专制的老大哥充满警惕,故而《1984》的声名,远远超过了《美丽新世界》(亚马逊上,前者销售排名在3000左右,后者在1万开外)。
不过,数字世界的信息之庞杂,不是人力能够处理的,需要开发更多的程序来处理这些由人而产生的信息。技术能够带来吸金的效率。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技术更胜一筹的Google,虽然在中国市场上只有区区18.9%的搜索请求份额,但它的收入份额却超过了3成。相比而言,占有超过7成的搜索请求份额的百度,收入份额却不到7成。商业公司对利润的追逐,使得他们日益依赖技术,最终的结果大概是,的确没有任何一个现实的老大哥的存在,但却有着那么几个洞察一切的超级系统的存在,而这些超级系统,自我运作的一天的到来,未必就纯属幻想。
面对技术,我们很开心地交出了自己,生活在一个无比“美丽”的“新世界”之中。还有人会做如是问: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