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具市场内鲜有吉林名牌 裴春雷/摄
“天哪,这占了多少空间。咱们把脚拿掉,放到桌子底下。”吉利斯·琅格伦喃喃自语。1953年,在北欧瑞典偏远的阿姆胡特小镇,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与其招募的广告设计年轻人,在为产品型录中的一张桌子拍照时,这一番喃喃自语,让全球第一个家具的平板包装就此诞生。这个今天看来已经相当平常的做法,实质上开启了一场革命。
这个据说与家电、IT、汽车并列为中国第四大产业的行业,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这个拥有丰厚林业资源的省份,为什么没有诞生诸如宜家这样的“强势”品牌和企业?这个省内潜在产值几十亿的“聚金”行业,难道真的就只能沉默下去吗?
数据:17亿市场 来做大吉林家具蛋糕
买房、装修、结婚,最近成了市民赵小姐的生活主旋律。当然,这里面她最关心的就是家具的购买。“床必须是一米八的,那样才舒服,屋里衣柜和沙发也是基本的配制,还有厨房、卫生间,美观实用的同时还得符合我家的装修风格,最好再有点新意。”一说到家具,这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孩对未来的憧憬溢于言表。因为按照她所做的预算,小两万是她这个梦想的基本价码。
当然这并不是个别,据媒体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每对新婚夫妇将为结婚花费12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家具17263元。吉林省婚庆协会的统计显示,吉林省仅长春市结婚人数平均每年在10万对左右。如果结合之前的调查,那么,长春每年婚庆所需家具的市场就已经达到17亿。“这些应该还不包括单位需求、旧家具更新等方面的需求。”吉林省家具协会会长周柱山说。
调查:本土家具处低端市场
当然,这么大的市场并不能被吉林家具企业全部占有,可是我们究竟能占据多少呢?
记者在近日走访长春多个家具卖场发现,在长春市民眼中的几家“高档卖场”,满目都是踏实稳重的华北家具、小家碧玉的华南家具、时尚新潮的华东家具。吉林家具究竟什么样子却少有人知。
而即便是在中低当家具卖场,虽然欧式、韩式、中式等等各式各样的家具琳琅满目,但品牌上却几乎也被广州、北京等地区所包揽,除了吉林森工的产品外也再难以寻觅到其他吉林省的品牌。
“吉林的品牌真不多,估计不到十个吧,大部分是广东和北京的。不过这些外来家具,大多用的是咱吉林露水河的板。”在自由大路一家具卖场一位从业三年的销售人员眼中,长春市场的家具从来都是“非粤即京”。
据她介绍,从目前城市消费能力来看,高端市场所占比例在20%左右,中端占30%左右,中低端占50%左右。可是,吉林本土家具早已将高档市场让出,在中低端市场,与外地家具竞争中艰难地前行。
家具市场诚信缺失
据长春市三道镇某木制品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家具市场上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导购员时常介绍部分实木家具的生产材料是“颗粒实木”。实际上‘颗粒实木’与刨花板属于同类,都是将木头粉碎后,再经过加工制成的板材。只是用这种板材生产的家具,结实耐用不易变形,但环保方面却未必达标。还有,许多导购员将用橡胶木生产的家具说成是橡木的。而橡木和橡胶木是两种不同的木种,橡木要比橡胶木贵重得多。另外有些导购员将综合类木家具说成实木家具,将实木家具说成全实木家具。
96%受访者不识吉林牌
“不是我不买,是真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都和别人家一样,没什么新鲜的。所以,还不如买牌子大点的,至少质量和售后有保障啊。”诚信的缺失,市场的缺位,直接让赵小姐这样的消费者变成了“外来品牌”的支持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