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史玉柱所道出的中国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残酷性,对于互联网企业,也不是新鲜的话题,不少创业团队也时常将公司衰亡的关键因素归咎于此。
“其实,国家对其他产业监管更严,对互联网基本持开放性态度,只要不触及一些底线,不去搞黄赌毒,现在建一个网站的成本还是很低的,监管红线只能是一个借口,并不是主要原因;另外,互联网已经发展十余年,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里,巨头通吃不可避免,有人说腾讯垄断,但说句实话,这种垄断跟中石化中石油的垄断比,差距太远”,在剖析走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时,天使投资人、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周鸿祎对《英才》记者直言。
相反,近些年,不断有互联网新模式的探路者对外袒露心声:面对无孔不入的腾讯、百度和淘宝,压力很大。
作为VC,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峰对《英才》指出,互联网公司确实存在一条重要的成功规律,即当先发者拥有巨大的、低成本获取的、有粘性的流量后,增加新应用的速度可以非常快,这点不同于清洁能源等传统产业,比如锂电池与燃料电池,隔行便隔山。

“腾讯一出手,大家就懒惰的说自己的创新被扼杀了?”互联网老兵谢文(博客)对《英才》记者发表质疑,“真正的创新会这样吗?从Yahoo到Google,再到Facebook,这种全面深度的创新是挡也挡不住的。”
事实上,腾讯、百度、淘宝在初创期的模式,均不被外界看好,甚至也分别有ICQ、Google和eBay三个海外模仿原型,在熬过数年,经历资金短缺、险被出售的曲折后,最终分别找到中国式创新基因才得以大获成功。
那么,反观互联网史上种种走衰案例,是否值得反躬自省?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对《英才》记者直言:没有错误的互联网商业,只有错误的互联网公司;没有错误的互联网模式,只有错误的互联网运营。
在特地走访以上多位资深人士后,《英才》记者试图通过从正在创业者、曾经创业者、天使投资人、VC和第三方调研机构等多元角度,找到曾经红极一时的互联网公司衰亡原因,分析并梳理一些商业模式无法做大的瓶颈所在,为前行者排除暗礁、指明方向。
衰亡方式一
忽视大众
标本:博客中国等试图以单一博客支撑起庞大Web2.0商业模式的公司

当“反微软斗士”方兴东(博客)发现一种互联网“新东东”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而不用受到封杀时,一举将“博客”这个名词带入了中国,点燃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在网上书写文字的热情。
然而,让一名普通人坚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是困难的,于是,在阳春白雪式的小众模式上构建大众化的商业价值和广告收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与Myspace和Facebook为普通用户所带来的“秀自我”,和微博“发牢骚”的效果截然不同。
试想,如果当初的创业者能将博客变得更简单,会是何种效果呢?
衰亡方式二
风投搅局
标本:8848网站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