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建筑原材料“涨声一片”,建材商纷纷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维持利润,而因此做了“冤大头”的消费者叫苦连天。我市的有关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商家转嫁商业风险。
前几天家住海宁许村镇的王先生找到许村工商所,向消协的工作人员大吐苦水。原来今年6月份王先生向桐乡一水泥经销商陈某订购了400吨水泥,当时谈好价格为每吨280元,约定9月份提货。
今年9月初,水泥的出厂价已经从原先的280元/吨涨到了380元/吨。陈某要求王先生再加价100元/吨,即在原先的约定货款上要再另行支付40000元。
当初既然经销商允诺了价格,那么由此产生的商业风险为何要消费者买单呢?王先生不愿支付这笔钱,陈某也不愿意承担亏损,由此王先生找到了许村消协。
亏本生意谁都不愿意做,但是消费者也不该是建材涨价的唯一买单者。市消协提醒消费者,在遇到商家这种转嫁商业风险的情况时,应该“见招拆招”合理维护自身利益。建材商一般提价策略有三招:一是持久战,你不加价我不发货;二是偷梁换柱,以次充好;三是偷工减料,按照预定货款减少产品数量。显而易见无论哪一招,吃亏的都是消费者。
市消协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建材时应该问清价格,协商好价格上涨、产品缺货等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如非即时交易,在谈妥价格后最好能订立书面合同,注明产品价格、产品型号规格、提货时间和预定数量等要素,保存维权证据。如果发生原材料涨价的情况,经销商应即时与消费者沟通寻求解决途径,一旦产生纠纷,可及时诉诸当地消费者协会寻求调解。
(来源:begin-->嘉兴日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