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8分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上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此前市场普遍预测1月份CPI同比上涨1.8%以上。多家机构更是认为,2010年这第一份CPI报告或许将成为央行考虑是否加息及加息“时间点”的重要依据。CPI增幅低于市场预期,发出了怎样的信号?在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的价格涨跌中,我们又能解读出哪些信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姚景源昨天(11日)接受了记者郭静的独家专访:
尽管从环比来看,这已是从2009年11月份以来CPI连续第三个月上涨,但是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看来,目前还难以判断通货膨胀已经显现。
姚景源:确实有上涨压力。但是同比有局限性。去年1月有春节,今年春节是2月,所以我主张连续3个月看看CPI究竟是一个什么走势。单单从1月份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6%,我们还没有必要惊恐,这一点判定不了中国要出现通货膨胀。
在各类价格上涨的商品中,姚景源特别提醒要注意两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是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8.5%,一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前者有引起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后者则很可能触一发而动全局,带动物价的全面上涨。但相比之下,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姚景源:汽车价格上涨只影响买汽车的人,油价上涨只影响有车的人,但蔬菜价格上涨影响每一个人。我们看一月份蔬菜价格上涨。一方面,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从历史上看不是高位,我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曾同比上涨24.1%。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食品特别是蔬菜(价格有所上涨)。蔬菜是每一个人都要吃的东西,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
记者:您讲过,可能有三种情况引起通胀,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二是某一种商品(如猪肉)涨价推动;三是货币投放量过大。从一月份CPI指数来看,您觉得可能出现某一中商品的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的情况吗?
姚景源:比如说燃料价格一月份同比上涨18.5%,这是输入性(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必然传导到我国。同时,我们要防止个别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全局性问题。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