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短袖,黑色西裤,全程站立,两道会跳跃的浓眉在一双小眼睛的映衬下分外醒目,一度手持哑声的话筒侃侃而谈而浑然不觉,敦实的身躯内不断迸发出以诙谐为载体的思想光芒——这就是讲台上的李希光,一个已知天命却被学生初称李老师,后直唿“希光”,最后索性唤为“光光”的著名新闻学者。
8月13日上午,应江西日报社的邀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给数百名新闻工作者讲授《新传播环境中记者的知识更新》。课后,李希光教授接受了《新法制报》记者的专访。

李希光,1959年出生,现任职务包括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专家组召集人。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走出媒体污名》、《发言人教程》、《转型中的新闻学》等。所获荣誉包括: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巴基斯坦总统奖、全国十大教育英才、国务院特殊津贴、清华大学良师益友、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奖等。
新闻是事实不是观点记者要独立于公众情绪
“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商业化最好的运作模式。但是,新闻不是靠记者个人谈出来的”
新法制报:在讲座中,你提到新闻报道存在读者需要看的和读者想看的巨大区别。最近,中央高层也发出明确信号,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风。但在新闻实践中,片面迎合读者的新闻报道易流于“三俗”,而大量试图引导读者的新闻报道又因为风格、文本的僵化导致读者寥寥。究竟什么才是新闻?
李希光:关于新闻的定义,可以有成千上百种。公认的定义是:新闻是事实,不是观点。但是,今天的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吸引读者,把新闻变成谈话,把观点当成新闻。
假设支付某人100万元年薪,每天请他在演播室里做一个小时的新闻谈话栏目,看起来好像电视台付了很大一笔钱。但是,如果把这一小时的新闻谈话节目变成一小时的新闻报道节目,投入又是怎样呢?
一条电视新闻报道的播出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一小时的新闻报道需要60条新闻,每条电视新闻报道通常至少两个记者到新闻现场采访报道,各项费用要一两万元。这样算下来,新闻报道节目一小时的成本一天就是100万元。
这些谈话节目很多都是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如果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商业化最好的运作模式。但是,新闻不是靠记者个人谈出来的,是靠深入采访新闻发生地、新闻当事人、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者,记者只可以报道事实不可以发表观点,有勇气的新闻记者还要有胆量独立于公众情绪。
好新闻是一种公共服务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
“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人们不再相信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来自优秀的写作、深入的采访和一个动人的故事”
新法制报: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出现“知情人士”、“权威人士”等匿名消息源。作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你,如何看待匿名信源?
李希光:新闻学的职业标准和道德标准,都不允许把未经核实的匿名信源散布的信息发表在大众媒体上。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