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蔚华 资料图
深圳蛇口,采访当日,时近夜晚10点,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依然在与媒体界朋友交流。手机突然响起,马蔚华拿起接听,在座者都注意到:那是一部老旧的、非智能的诺基亚手机,市场上早已匿迹,无疑也是一席人中档次最低、价格最便宜的。
然而,谈话间,“宅男宅女”等词却不断从61岁的马蔚华口中蹦出。
不久前,超过1100万人参与投票的“深圳特区30年30人”评选揭晓,马蔚华获选“十大杰出创新人物”第四名。评语是:马蔚华自1999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以来,始终把“创新”二字贯穿于招行的发展之中,将其打造为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银行之一。
马蔚华说,在招行和这么多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创新,挺有意思。
而招行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源于马蔚华的“创新焦虑症”。
招行有一句品牌口号: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招商银行,因您而变。很少有人知道,这句目前看来市场认同度已经很高的口号,并非招行花大价钱请广告公司做的,而是出自马蔚华之手。据说同城的平安集团为“中国平安,平安中国”这句广告语掏了600万元,马蔚华笑称,自己为招行省下了一笔广告费。
第一财经日报:招行两次转型的一个共同点是:寻求差异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招行走到今天,用“转型”两字可解释一切吗?
马蔚华:两次转型是招行在经营模式上寻求创新的外在体现。招行能取得今天的竞争优势,概括来讲,原因在于“三步两转”(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及两次战略转型)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管理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
先说战略。我相信这么一句话:“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在日趋扁平化的世界中,企业要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战略意识,在战略层面上比别人早看三五年。在招行,我们一直强调要“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三步走”战略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譬如业务网络化。历史上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给银行业带来了变革——“乔家大院”时期,靠马车,后来有了电报、电话,再后来便是互联网。相比老牌大行,招行物理网点少,市场占有率低,正是互联网给了我们缩减这种差距的良机。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先是在全国最早实现通存通兑,接着又推出了基于客户号管理的一卡通。从存折到一卡通,这被业界称为中国私人零售银行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再后来是1999年最早推出一网通。
物理网点少和网上业务发达的特点,还为招行带来了“意外收获”,就是客户相对高端。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三类人:大学生、城市白领和有钱人。我们的第一单网上银行业务,就是北大学生在情人节那天用来买玫瑰花的。
资本市场化主要指招行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数次较大规模的融资活动,目的是为解决困扰长远发展的资本问题:包括2002年发A股,2004年发65亿元可转债,2006年发H股,2008年发300亿元次级债,以及今年3月的A+H配股融资。这几次“摸着石头过河”,其意义不只是优化了资产质量,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和市场、投资者打交道的能力。
至于发展国际化,更是招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2002年,招行在内地股份制银行中率先设立了香港分行,正式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资银行加快国际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