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130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交易,不仅募集到必需的资金,还超募了600多亿巨资。
而这其中,受益最明显的莫过于创始股东了,创业板一年来共诞生了400多名亿万富翁,很多创业板股东在上市后一夜之间身家陡增;券商、投行也在这场盛宴中大把收金揽银,除了分享占募集总额5%的IPO承销保荐费,不少券商、投行还获得入股机会;另外,创业板高市盈率也让创投机构们在“数钱”的时候笑弯了腰。
“一夜暴富”的神话
由于创业板高发行价、高市盈率,所以创业板公司上市,往往使创始投资人“资产一夜暴增”,创业板“首富”头衔在过去一年也频频易主。
去年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时,以当日收盘价计算,乐普医疗(300003.SZ)创始人之一的蒲忠杰就以38.32亿元的账面身家,成为创业板“第一富豪”。此后接过“首富”接力棒的包括爱尔眼科(300015.SZ)大股东陈邦、向日葵(300111.SZ)董事长吴建龙等。而如今智飞生物(300122.SZ)大股东蒋仁生则以持股市值86.62亿元占据创业板首富宝座。
创业板公司上市,除了创始投资人“暴富”外,高管股东则是另一群受益群体。通过股权激励,创始人向高管低价让渡股份或高管对公司低价增资等方式,获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股的高管们“身家陡增”,纷纷加入千万、亿万富翁行列。
而由于创业板公司上市前后存在估值“大跃进”状况,各种利益相关人也通过突击入股方式涌向上市前的企业,借创业板上市坐享暴富良机。
保荐机构分享50亿承销蛋糕+10单直投
去年10月至今,全部130家创业板公司,计划募资总额在300亿元左右,但实际募资总额达到了951.98亿元。而在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承销保荐费加上辅导费用平均占募集资金总额的5%左右。那么,130家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保荐机构就收获了大约50亿元。
对于部分保荐机构来说,创业板上市过程中最大的收益还是来自于直投业务。据《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统计,目前这130家公司中至少有10家公司存在券商直投股东。
比如,国信证券旗下的国信弘盛就入股了阳普医疗(300030.SZ)、钢研高纳(300034.SZ)等四家创业板公司,国信弘盛获得四家公司的股权成本共约5120万元,目前其市值接近3亿元;海通证券旗下的海通开元在2009年3月获得300万股银江股份(300020.SZ),去年7月还突击入股东方财富(300059.SZ),持有了500万股……
近3/4公司有创投进场
在创始投资人、高管、保荐机构“身影”频现创业板盛宴的同时,130家创业板公司中也浮现了“创投”的身影。
据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统计,截至昨日挂牌的130家创业板公司中,创投背景的企业达到96家,占创业板公司总量的73.85%。
而深圳创投机构作为早期国内最活跃的创投力量,在目前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也收获最大。最典型的是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其投资了包括青宝(300052.SZ)、中科电气(300035.SZ)、当升科技(300073.SZ)、乐视网(300104.SZ)在内的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8家公司市值已超过13亿元。
创业板一年:穷“股东”与富股东
上市尚未满一年,创业板被打上了“创富板”的标签,但这并非是赞赏,因为创业板仅富了大股东,却穷了二级市场投资者。
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规模计算,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截至昨日收盘的持股市值均超过亿元。但同样按照昨日收盘数据,多数二级市场投资者却仍处于亏损状态。
“穷”“富”分明
回复该发言
创业板上演“创富四重奏”
2 回复:创业板上演“创富四重奏”
gucci04032010-10-21 18:32:46 发表
尽管刚刚上市不久的智飞生物(300122.SZ)昨日收盘价仅高于其发行价不足1元,但其控股股东蒋仁生仍以持有的22320万股智飞生物而成为创业板首富,截至昨日的持股市值高达86.62亿元。
而不考虑与第十大股东刘佳芬的母女关系,荃银高科(300087.SZ)第一大股东张琴所持有的463.28万股荃银高科,截至昨日收盘的持股市值也达2.06亿元。这样的持股市值在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中也只能暂列最后一位。
除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外,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高管们,同样身家倍增。如智飞生物董事、副总经理兼董秘余农,董事兼副总经理陈渝峰均以持有公司360万股股份而身家过亿。
但是,造就多位亿万富翁的创业板,却未能令二级市场投资者同样享受到这场“盛宴”,反而令很多投资者深陷亏损之中。
Wind资讯统计显示,即使按照复权价格计算,截至昨日收盘,仍有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低于上市首日价格,甚至还有12家公司股价仍处于发行价下方。
对此,国都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张翔认为,由于创业板市盈率明显偏高,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而理性的投资,应该在估值水平趋于合理后再进行。
当然,总体来看,参与一级市场申购的投资者目前仍处于获利状态。昨日收盘后,创业板1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也已高达5514.62亿元。而按照最低25%的公众持股比例计算,二级市场投资者所持有的市值约为1378.66亿元。
“富”待套现
按照36个月的禁售期,创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即使希望减持,仍需等待至少两年。但一些限售期为12个月的发起人股东们,有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11月1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合计将有11.99亿股限售股解禁,合计解禁市值为328.62亿元。
限售股解禁后,肯定会对创业板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张翔认为,其实中小企业板也存在限售股减持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被认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其基本面却比预期要差,甚至低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这又反衬出其股价相对过高。因此,限售股解禁后的压力也会更大。
同时,在所有即将解禁的限售股中,有一个重要群体不得不被重视,即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高管们。
11月初首批解禁的28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将近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持有股份高管离职。其中如机器人(300024.SZ)、华测检测(300012.SZ)等甚至不止一位高管离职。
张翔认为,高管限售股解禁后是否会对公司股价产生更大影响,还需具体甄别。部分高管是因为创业板快速致富效应而选择套现,影响会相对比较小。而一些对上市公司来讲非常重要的高管,比如其掌握公司的核心技术等,如果选择减持,则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破发爆炒两重天
尽管创业板指数昨天顽强地收于1000点上方,但笼罩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头上的阴霾似乎并没有远去。截至昨日收盘,仍有18只个股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仍将“跌跌不休”
“11月1日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原始股解禁之后,才会迎来真正的压力,到时候大多数赌创业板个股的个人投资者会亏更多钱。”沪上一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很多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并不支持当前的高估值,因而在原始股东获得解禁权后,创业板个股将延续之前的跌势。
创业板下跌最早可追溯到今年6月17日。当天创业板指数大跌5.11%。虽然7月初创业板指数再度反弹,但9月初的高点距离6月17日的最高点位仍有近10%的差距。
回复该发言
而不考虑与第十大股东刘佳芬的母女关系,荃银高科(300087.SZ)第一大股东张琴所持有的463.28万股荃银高科,截至昨日收盘的持股市值也达2.06亿元。这样的持股市值在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中也只能暂列最后一位。
除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外,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高管们,同样身家倍增。如智飞生物董事、副总经理兼董秘余农,董事兼副总经理陈渝峰均以持有公司360万股股份而身家过亿。
但是,造就多位亿万富翁的创业板,却未能令二级市场投资者同样享受到这场“盛宴”,反而令很多投资者深陷亏损之中。
Wind资讯统计显示,即使按照复权价格计算,截至昨日收盘,仍有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低于上市首日价格,甚至还有12家公司股价仍处于发行价下方。
对此,国都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张翔认为,由于创业板市盈率明显偏高,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而理性的投资,应该在估值水平趋于合理后再进行。
当然,总体来看,参与一级市场申购的投资者目前仍处于获利状态。昨日收盘后,创业板1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也已高达5514.62亿元。而按照最低25%的公众持股比例计算,二级市场投资者所持有的市值约为1378.66亿元。
“富”待套现
按照36个月的禁售期,创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即使希望减持,仍需等待至少两年。但一些限售期为12个月的发起人股东们,有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11月1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合计将有11.99亿股限售股解禁,合计解禁市值为328.62亿元。
限售股解禁后,肯定会对创业板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张翔认为,其实中小企业板也存在限售股减持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被认为具有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其基本面却比预期要差,甚至低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这又反衬出其股价相对过高。因此,限售股解禁后的压力也会更大。
同时,在所有即将解禁的限售股中,有一个重要群体不得不被重视,即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高管们。
11月初首批解禁的28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将近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持有股份高管离职。其中如机器人(300024.SZ)、华测检测(300012.SZ)等甚至不止一位高管离职。
张翔认为,高管限售股解禁后是否会对公司股价产生更大影响,还需具体甄别。部分高管是因为创业板快速致富效应而选择套现,影响会相对比较小。而一些对上市公司来讲非常重要的高管,比如其掌握公司的核心技术等,如果选择减持,则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破发爆炒两重天
尽管创业板指数昨天顽强地收于1000点上方,但笼罩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头上的阴霾似乎并没有远去。截至昨日收盘,仍有18只个股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仍将“跌跌不休”
“11月1日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原始股解禁之后,才会迎来真正的压力,到时候大多数赌创业板个股的个人投资者会亏更多钱。”沪上一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很多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并不支持当前的高估值,因而在原始股东获得解禁权后,创业板个股将延续之前的跌势。
创业板下跌最早可追溯到今年6月17日。当天创业板指数大跌5.11%。虽然7月初创业板指数再度反弹,但9月初的高点距离6月17日的最高点位仍有近10%的差距。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创业板上演“创富四重奏”
gucci04032010-10-21 18:32:46 发表
创业板个股集体下跌,最大的影响是持有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遭遇惨重的损失。而统计破发规模可大体说明创业板个股下跌惨烈的程度。
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昨日收盘,130只创业板个股中共有18只个股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其中破发最严重的是今年1月8日上市的朗科科技(300042.SZ),目前股价只相当于发行价的76%。
此外,财汇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自第一批创业板股票上市至昨日收盘,共有37只股票曾经跌破过发行价,相当于每3只创业板个股中就有1只股票有过破发历史。
亏钱为何还要炒?
其实,通过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创业板公司华丽的成长性外衣早已被剥开。那么,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什么还会遭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爆炒”呢?
南京一私募老总认为,一直以来,A股每推出一个新事物,大到一种制度,如股改,小到一个品种,如权证,上市以后都会受到职业炒家的大肆炒作,“创业板也不会例外。”
另外,上述私募老总认为,创业板公司上市会遭遇爆炒,盘子太小是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从二级市场坐庄的角度来说,盘子小便于操纵。
沪上一排名靠前的阳光私募总经理也指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也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爆炒”创业板,“但用市盈率高低来评估一只股票的贵贱,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随着解禁期的日益临近,创业板压力仍然存在。但解禁只会造成短期估值压力,而对于基本面良好、增长前景广阔的行业和个股而言,下跌反而提供了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创业板?
时间过得很快,创业板开设已近一年,随着10月30日首批创业板上市个股的开闸解禁,盘点这一年来创业板的功过得失已然成为了财经媒体的热门选题。创业板富豪们在即将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汹涌的声讨。不过,对于市场而言,寻找创业板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亡羊补牢”,或许才是“王道”。
一年来创业板的批量造富能力可谓是冠绝古今。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板成立一年来,已经批量创造了400多位亿万富翁,其中不乏十亿元富翁,而各个创业板公司的控股股东们无疑成为了创业板造富快车上最为高兴的乘客。要知道,主板市场开设20年以来创造的亿万富翁数量都没能超过创业板一年的效率!
同样搭乘创业板这辆造富快车的还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尽管对公司高管进行适度的股权激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关键,但同样过度激励的后果也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而创业板高管们愈演愈烈的离职潮正日益成为过度激励的典型案例。
如果说高管们的获利还情有可原,那么在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的机构和个人显然更受媒体关注。某些与控股股东利益相关者在上市前的突击入股挑战着证券市场“三公”原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券商投行人士的身影,这无疑应成为创业板“亡羊补牢”中重点打击的对象。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以及前期突击入股者们看着财富数字激增而笑得合不拢嘴时,创业板上市公司牵强的“高成长性”和二级市场上高企的股价无疑让二级市场投资者们很受伤。
相对于散户投资者的被动受伤,拥有新股发行询价权的机构投资者们则是咎由自取。询价环节非理性报价,一方面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使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设立创业板的初衷应该是鼓励创业,希望给创投资本一个合理退出的渠道。而目前创业板估值严重高企的现实,已然让创业板成为了权贵资本们造富的重要通道,为了挤上创业板这辆造富快车,财务作假、瞒报公司实情等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复该发言
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昨日收盘,130只创业板个股中共有18只个股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其中破发最严重的是今年1月8日上市的朗科科技(300042.SZ),目前股价只相当于发行价的76%。
此外,财汇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自第一批创业板股票上市至昨日收盘,共有37只股票曾经跌破过发行价,相当于每3只创业板个股中就有1只股票有过破发历史。
亏钱为何还要炒?
其实,通过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创业板公司华丽的成长性外衣早已被剥开。那么,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什么还会遭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爆炒”呢?
南京一私募老总认为,一直以来,A股每推出一个新事物,大到一种制度,如股改,小到一个品种,如权证,上市以后都会受到职业炒家的大肆炒作,“创业板也不会例外。”
另外,上述私募老总认为,创业板公司上市会遭遇爆炒,盘子太小是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从二级市场坐庄的角度来说,盘子小便于操纵。
沪上一排名靠前的阳光私募总经理也指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也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爆炒”创业板,“但用市盈率高低来评估一只股票的贵贱,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随着解禁期的日益临近,创业板压力仍然存在。但解禁只会造成短期估值压力,而对于基本面良好、增长前景广阔的行业和个股而言,下跌反而提供了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创业板?
时间过得很快,创业板开设已近一年,随着10月30日首批创业板上市个股的开闸解禁,盘点这一年来创业板的功过得失已然成为了财经媒体的热门选题。创业板富豪们在即将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汹涌的声讨。不过,对于市场而言,寻找创业板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亡羊补牢”,或许才是“王道”。
一年来创业板的批量造富能力可谓是冠绝古今。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板成立一年来,已经批量创造了400多位亿万富翁,其中不乏十亿元富翁,而各个创业板公司的控股股东们无疑成为了创业板造富快车上最为高兴的乘客。要知道,主板市场开设20年以来创造的亿万富翁数量都没能超过创业板一年的效率!
同样搭乘创业板这辆造富快车的还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尽管对公司高管进行适度的股权激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关键,但同样过度激励的后果也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而创业板高管们愈演愈烈的离职潮正日益成为过度激励的典型案例。
如果说高管们的获利还情有可原,那么在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的机构和个人显然更受媒体关注。某些与控股股东利益相关者在上市前的突击入股挑战着证券市场“三公”原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券商投行人士的身影,这无疑应成为创业板“亡羊补牢”中重点打击的对象。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以及前期突击入股者们看着财富数字激增而笑得合不拢嘴时,创业板上市公司牵强的“高成长性”和二级市场上高企的股价无疑让二级市场投资者们很受伤。
相对于散户投资者的被动受伤,拥有新股发行询价权的机构投资者们则是咎由自取。询价环节非理性报价,一方面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使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设立创业板的初衷应该是鼓励创业,希望给创投资本一个合理退出的渠道。而目前创业板估值严重高企的现实,已然让创业板成为了权贵资本们造富的重要通道,为了挤上创业板这辆造富快车,财务作假、瞒报公司实情等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创业板上演“创富四重奏”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