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引发了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决策层也在费尽心思为境内资金“出海”打开通道。
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证所)产品开发部总监赵小平近日表示,首批6只跨境ETF已上报监管层,等待批准。 市场人士分析,首批跨境ETF或以QDII形式出现。
赵小平是在上证所和华安基金联合主办的“趋势与机遇——2010年中国ETF发展高端论坛”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不过,他并未透露上述6只跨境ETF的具体名称,也未指明该6只跨境ETF将在哪个交易所上市交易。
国内挂牌的QDII
首批6只ETF的数量已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媒体此前报道,内地多家基金公司着手开发跨境ETF产品,其标的指数包括5种,分别为标普(博时基金公司)、恒生(华夏基金公司)、道琼斯(嘉实基金公司)、富时(华安基金公司)、东证(华宝兴业基金)等知名指数。不过,早报记者昨日向上述多家基金求证时,其均表示相关产品仍在开发之中,并未上报证监会。
之前有报道称,华夏基金开发的恒生指数跨境ETF已上报证监会,正待监管部门批复。上海证券报报道称,深圳市金融办在回复深圳市政协提案时透露:“今年10月份将正式发行‘深港互通卡’,跨境ETF相关产品评估与风险测试已完成,正待监管部门批复。”
这被市场解读为深交所在跨境ETF上已先行一步。实际上,由于推出国际板的因素,市场此前对上证所推出跨境ETF一直寄予厚望。
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童道驰日前表示,跨境ETF作为国际板的前奏有望在年内正式推出。
所谓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ETF管理的资产是一揽子股票组合,这一组合中的股票种类与某一特定指数包含的成分股票相同,每只股票的数量与该指数的成分股构成比例一致。不过,其申购赎回采用的是一揽子股票(指数成分股),且只接受规模在“创设单位”(例如100万份)以上的申购赎回。
申赎或采用现金替代
基金业知情人士昨天告诉早报记者,首只跨境ETF的形态将是QDII基金,即在境内募集,到海外投资跟踪相关指数,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实际上,由于跨境ETF申购赎回均采用一揽子股票,这使跨境ETF面临多重难题。对此,上述知情人称:“ETF申赎使用的是一揽子股票,跨境ETF投资者申购赎回时采用全额现金替代款的模式,没有与投资人之间的股票的交收,即投资者在申购时必须交纳全额现金替代款,赎回时由基金将股票委托境外券商卖出后将款项返还投资者。”
由于境内外交易有时差,因此交易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如果海内外两个市场有交易重合时间,两市的交易重合时间内跨境ETF可以进行成本实时化,即投资者向境内代办券商提交申购申请,信息通过境内交易所及时传送到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立即向境外券商下达买入一揽子股票的指令,境外券商很快可以完成交易,买入股票的成本加上佣金,经过实际换汇汇率换算,再加上申购费用等,构成投资者的申购成本。
“赎回的情况类似,在海内外两个市场共同交易时间,投资者向国内代办券商提交赎回申请,信息通过境内交易所及时传送给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立即向境外券商下达卖出一揽子股票的指令,境外券商很快可完成交易,卖出股票的金额减去佣金,经过汇率换算,再减去申购费用等,构成投资者的赎回成本。”他说。
另一种情况是非交易重合时间。投资者提交的申赎申请,将进行轧差(轧差是指买卖双方互减)处理。“轧差的好处是一方面节约了交易成本(包括佣金、印花税、换汇成本和冲击成本等),另一方面,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股票价格波动和换汇风险。”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