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所有的国际巨头都来到了中国,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引力更强】
中国用鲜花、香槟、红地毯欢迎外资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吗?
这曾经是个最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2010年上半年,外资企业、驻华机构、境外媒体纷纷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中美商会和欧盟商会都认为中国引资动力逐渐减弱,外资有可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类似质疑每年都不绝于耳,如今却看来却不像无病呻吟。
这些情绪引起了中国政府关注。2010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它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跨国公司高管一向精于研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他们品味出,这是外资将享受“国民待遇”的宣言—既非当年的“超国民待遇”,也非自怨自艾的“非国民待遇”。
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之一。金融危机之后,这句话去掉了“之一”。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令CEO们感到困惑,他们必须在和希望一样大的风险中做决策。
管理学教授胡安·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长期研究中国商业环境。他在新作《关系》一书中比喻,跨国公司与中方伙伴(官员、委托人、买主)之间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衔接,就像一对舞伴,男舞伴总想跳太快而女舞伴则小心翼翼,对跨国公司来说,如何与中国商业环境保持步调一致是艰难的一课。
拥挤的门槛
“这不是个结果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通用电气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迪南多·贝卡利·法尔科坚信,中国肯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久前,在意大利一个私人聚会上,通用电气全球董事长兼CEO伊梅尔特称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这番抱怨很快公诸于众。法尔科解释,媒体误读了伊梅尔特的话,他的本意是在中国正面临投资成本上升和更激烈竞争的现状。“如我们在过去18个月看到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成本确实上升了。此外,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加强,也使得在华竞争更为困难。”
没错,法尔科。中国依然遍地黄金,但这也是一个淘金者密集的国度。“中国的竞争态势比全球其它地区都复杂。”博斯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对《中国企业家》感叹。竞争者不但包括他们本就熟悉的国际对手,还有新涌现的大批本土公司;后者的竞争手段、成本结构等都与传统对手很不一样。“你是打西洋拳的,突然来了几个不按你套路的中国选手,一下子就会形成很大的压力。”
美国工程设备制造企业特雷克斯在全球同业中排名第三,但在中国日益遭遇到徐工、中联重工、三一重工等本土公司狙击。“例如在汽车起重机行业,徐工一家占了50%的份额,中联占25%,剩下的部分,柳工、三一都在里面,外资只是在10%以下的占有率里面打。”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郎华轻叩着桌上的一台模型对《中国企业家》说。
几乎所有中国区高管都有同样烦恼,英国石油公司(BP)前任中国区总裁德开瑞认为,“所有大玩家都在这里,一个都不差。”他指的当然不仅是壳牌、雪佛龙,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的国家石油公司。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