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木兰奖”的虹冰。记者黎旭阳摄

英国标志性建筑塔桥。CFP供图
广州日报报道 昨天,本报推出了《广州人移民海外调查之加拿大篇》,今天,我们将视线移到英国。几位受访者里面,既有留学生,也有原先国内的高级白领,还有通过婚姻远嫁异国他乡的同胞。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更多广州人移民英国的现状。
文/记者李立志
故事1 40岁女强人
从做保姆到教MBA
留英经验:
虹冰告诉记者,初来英国,前几个月将是相对艰难的日子,人生地不熟,大多数语言又不通,找工作十分困难,可以试着参加英国的义工服务,一来可以尽快接触英国社会,增加见识,二来也容易得到工作机会。
40岁的蔡虹冰(英文名Iris,以下称虹冰)前一阵刚刚回国探亲。2003年,她带着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到达英国伦敦。经过7年的打拼,终于拿到了英国绿卡。2009年,英国首次设立“木兰奖”,以表彰英国华人女性杰出贡献,虹冰因为在英国连续六年的义工经历,成为得奖者之一。
出国前跨国公司的财务总监,到英后怎么也听不懂当地人的英语
从刚到伦敦,连做清洁的工作都找不到,而从今年开始在伦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商务中文。个中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2003年出国前,虹冰是一家国际广告公司中国分公司财务总监,年薪30万。为了第二次婚姻,她带着孩子来到伦敦。
虹冰一家四口租在伦敦南岸区三室一厅里,丈夫每月一千多英镑,交了房租就所剩无几了。于是,虹冰想着出去找工作。在国内,虹冰学的是英语专业,也在跨国公司工作。“到了英国,当地人说的英语我却怎么都听不懂。”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虹冰放下身价去应聘诸如保姆、清洁的工作,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作还不容易找。
为了融入英国生活,她想到了义工。第一份义工是访问看护中心的老人。从那以后,虹冰先后在帝国理工大学义工中心、社区教堂等做义工。边做义工,边做散工, 终于度过了最初艰难的5个月。
英国职场也并非“唯才是举”, 暗算、穿小鞋也是常事,太勤奋反遭妒忌
到英国的第5个月,虹冰在原来国内同事的推荐之下找到了工作。“就是一份打杂的工作,复印、传真、跟单、跑银行,每月700多镑,基本可维持生计。”
“英国的公司规定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30分下班,但我每天7时就会上班,而5时30分也从来没有下过班。我想凭借自己的勤奋工作,获得领导赏识,不料事与愿违。同事觉得这个中国人有点‘怪’。”
虹冰所在的财务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工作,办事效率极低,报销周期竟长达两个月。虹冰很快拿出一个方案,一下子将报销周期缩短到一个星期,此举赢得公司其他部门的一致好评,工资从原来的每月700多镑一下涨到1000多镑,但也因为这,成为该小组领导与同事的“众矢之的”。
“对小组领导来说,这应当是他的工作,你来改变让他脸上无光,而对同事来说,这个中国人怎么这么爱出风头,且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个中国女人怎么没有一点家庭观念,下班还不回家带孩子。”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