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我买的那只基金换了个新的基金经理,你说我是否该把基金给赎回呢?”舅妈前几天特意打电话向我咨询这个问题,话语中透露出一点担心。
在这里,有必要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数据。
数据一: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40位基金经理更换工作或离职,高于去年同期的85位。
数据二:中登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10月18日-22日),新增基金开户数达7.3万户,环比增长近三成,逼近1月底创下的年内高点。
一方面是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一方面是基金开户数的不断增加。而今年以来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躁动不安”,特别是高频率的人才变动、流失,已令一些基金公司逐渐显得“捉襟见肘”。而面对资金庞大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资历越来越浅的经理队伍如何令投资者放心再次成为焦点。
基金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力行业,然而大量作为基金“灵魂”的基金经理,在管理一只基金时“屁股没坐热”就走人,必然会危及到基金业的正常运转。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直接决定了基金的业绩,这就使得基金经理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重要依据。而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失愈演愈烈,丝毫没有逆转的态势,更多的基金大佬投奔私募,一批年轻的基金经理走马上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有担心心理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然,年轻的基金经理走马上任,这对行业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基金经理的流动,为新人的成长提供了机会。新人是行业的新鲜血液,经过成长历练也不排除将诞生新的明星基金经理。
但现在我们需要破解的是,在基金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这些年轻的新任基金经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甚至成为新的明星基金经理,进而减少老基金经理辞职所带来的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基金公司而言,可以趁着老基金经理还在的时候,多给新人锻炼的机会,与老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突破经验不足这一“软肋”,公司也借此未雨绸缪,做好人才储备,以减小老基金经理辞职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完全可行的。而据笔者所知,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这样做了。
年轻的新任基金经理能否成功,尚且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从这批年轻的新任基金经理中肯定会出现成功者。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提醒,就是要谨记基民的信任和基金公司的培养,不要成名后便想着奔私,只有持久地经营,才能把自己塑造成像巴菲特那样的终极基金经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于新任基金经理而言,并不是要让他们“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但如何担负起广大基民的“重任”,这应该是他们所不能忘记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