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朱兴根照样把他的杭州山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在这位55岁的草根企业家身上,拥有中国许许多多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特点:文化程度不高,当初脱贫致富的欲望强烈,然后依靠着勤奋和一技之长创业,凭借着胆大妄为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把企业越做越大。
如今时代悄然发生改变,一波又一波新浪潮推动着新一代的创业者。过去,是市场引导着创业者;而今,新一代的创业者们正在改变市场。
对于像朱兴根这样的草根企业家而言,尽管已近退休的年龄,但却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变化却不会因此而停止。
在这样一个时刻,朱兴根们在想些什么?在知天命甚至花甲之年,他们是否仍在倔强地谋求新的变革?
谋变良机
事实上,多年前,朱兴根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为了自我突破,他想过很多办法,例如走出去,到欠发达地区投资,甚至走出国门,到柬埔寨等地扩张自己的生意。
“后来,我是‘逃’回来的。”提起那段四处出击的日子,朱兴根的脸上写满了“不堪回首”,“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环境。许多当初明明讲好的政策,在钱投下去后,可能就是因为合同或者协议上一句话没有到位,而发生变化。”
这一切都让朱兴根充满了不安全感,很多东西似乎难以掌控。他回到了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这是他的老家,也是山虎集团的发源地。
但那个想要变革的想法却早已根深蒂固。“我是依靠机械加工起家的,但不能不承认,这个行业利润率低,发展起来太慢。”朱兴根告诉《浙商》记者,“能有5个点的利润就算是很厉害了。”
没钱赚,或者赚钱太慢,这是朱兴根心中的一个疙瘩,他急需一种方式改变现状。很多时候,朱兴根依靠这种最简单直观的方式评判事物,很现实,但却很有效。
机会真的来了。2000年,当地一座石矿招标。这本来是一家乡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连年亏损。朱兴根得知这一消息,就有心想拿下石矿。
但是,那一年,朱兴根的山虎机械有限公司收入还有限,要想收购石矿,资金还有较大缺口。“我下一狠心,当时把机械厂全部抵给银行,拿出了一笔贷款,最后是用这笔钱收购的石矿。”
这一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石矿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多年的积累就会血本无归。
但是,对自己的这一决定,当年的朱兴根却很有信心,他向《浙商》记者回忆当初的想法:“我本身是做矿山机械,生产的就是碎石机,那时候对石矿这个行业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石矿出来的产品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包括一些基础设施,例如铺路,就要用到大量的石头。我感到这个行业非常好,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场前景很好。这个石矿主要是经营不善导致了一些问题,如果我买下来,技术上做些投入,经营上加强一些,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最终,朱兴根以1.4亿元人民币中标,拿下了石矿的开采经营权。在实行了一番技术改造和管理措施后,如今,这座石矿成为整个浙江省的最大石矿,年销售收入1.6亿元人民币。朱兴根的判断没有失误,现在,仅杭州市每个月的石头需求量就要400万吨。
由于行业特点,目前各地石矿开采出来都是供应本地市场。随着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石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哪怕在金融危机之年,石矿的发展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我们的石头就是主要供应杭州以及周边市场,一般不超过水路300公里距离。这个销售区域,实际上是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热的区域。”朱兴根说。
打通产业链
拿下石矿,在当年主要是为了弥补机械业在发展效率上的不足。然而,随着对产业的理解逐渐深刻,朱兴根却发现了其中的更多内涵。
回复该发言
朱兴根的新“石头记”
2 回复:朱兴根的新“石头记”
jayz04152010-10-28 14:09:29 发表
“实际上在我心中,对矿山机械始终是有情结在的。毕竟是从当年创业就开始打下的基础。这个行业虽然利润率不高,但很稳定。石矿利润高,但风险也较大。所以,我从来没有动摇过矿山机械的主业地位。”
对于这个主业该如何发展,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朱兴根一直在探索。在拿下石矿之后,朱兴根找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石矿需要的碎石机可以直接由机械厂来提供,这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决定的,中间可以省去不少成本,匡算下来,一年能节省1000万元人民币;而另一方面,自己的石矿也成为机械设备制造的一个实验基地,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尝试的空间。
在技术上,朱兴根算是山虎机械的绝对权威了。虽然读书不多,但朱兴根从17岁起就跟着师傅学习矿山机械加工,从最早的车床工做起,到后来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技工师傅。
当年在仁和镇獐山一带,有很多石矿。有矿山,就有矿山机械。朱兴根创业就是靠的一手修理矿山机械的技术。直到后来成立山虎机械有限公司,朱兴根都始终把技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如今在仁和镇,围绕石矿,从机械到采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形成,多多少少跟朱兴根有些关系——正是他当年开出机械公司,带出了不少徒弟,后来许多徒弟在仁和镇都开了自己的机械公司。
不过,朱兴根的山虎机械,始终是最大的那一家。山虎机械生产的“獐山虎”牌碎石机,始终是名声最响的。这些,靠的还是技术。
“要说企业规模,在全国我可能排不上号;但要说单一品种,我们山虎做出来的设备是全国最大的。”
为了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朱兴根选择生产大型号的碎石机,这种碎石机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但正是这样一个差异化的选择,却让山虎机械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地位。
“现在,我们正在研发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超大型号的碎石机。这种碎石机能‘吃’下直径1.6米的石头,机重达580吨。”朱兴根比划着,“这么大的石头,进去之后出来的就是很小的碎石块了。”
这样的机械,国内外从来没有机械厂生产过。其实也并不完全是技术障碍,很大一个原因是目前没有用户需求。
“这种机械很好,目前炸药成本很高,用这个机械可以节省很多的炸药,效率很高。只不过售价比较贵,所以一般的矿山不敢轻易尝试,怕买回去了效果不好。所以以前我们也不敢轻易做出来。”朱兴根告诉《浙商》记者,一台这样的碎石机售价就得在1300万元。
但现在,朱兴根决定造出一台来。因为他有自己的矿山了,自家的机器造出来自家先用,客户们可以先看看,感觉确实好了,再来订货也不迟。
今年,为了造这台巨型碎石机,光机床设备他就投入了五六千万元,预计明年3月将造成第一台。
整合的秘密
从关联产业中,朱兴根发现了整合的秘密。2005年,他又顺着产业链,往上游收购了一家电机厂。
这家位于嘉兴的新华年电机有限公司是一位新加坡华侨的独资企业。当年,这位新加坡华侨年过80岁,早有退隐之意,但膝下几个儿子都有各自的产业,因此,他决定转让这家年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工厂。
朱兴根得到这一消息,立刻赶到嘉兴。过去,朱兴根一直是这家企业的大客户,每年都采购大量的电机设备,对这家企业的业务、上上下下人员关系等都非常了解。
“特别是管理团队,其实非常优秀。加上我本来就要采购这家企业的设备,如果能收购过来,不但能降低我们机械制造的成本,每年还会有新增利润。”
最终,基于对朱兴根的信任,新加坡客商把企业以300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他。
如今5年过去了,当年年产值4000万元的企业,在朱兴根手里变成了年产值1亿元。
“其实什么都没有变,还是原来那个总经理,还是原来的团队。”朱兴根说。
回复该发言
对于这个主业该如何发展,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朱兴根一直在探索。在拿下石矿之后,朱兴根找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石矿需要的碎石机可以直接由机械厂来提供,这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决定的,中间可以省去不少成本,匡算下来,一年能节省1000万元人民币;而另一方面,自己的石矿也成为机械设备制造的一个实验基地,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尝试的空间。
在技术上,朱兴根算是山虎机械的绝对权威了。虽然读书不多,但朱兴根从17岁起就跟着师傅学习矿山机械加工,从最早的车床工做起,到后来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技工师傅。
当年在仁和镇獐山一带,有很多石矿。有矿山,就有矿山机械。朱兴根创业就是靠的一手修理矿山机械的技术。直到后来成立山虎机械有限公司,朱兴根都始终把技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如今在仁和镇,围绕石矿,从机械到采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形成,多多少少跟朱兴根有些关系——正是他当年开出机械公司,带出了不少徒弟,后来许多徒弟在仁和镇都开了自己的机械公司。
不过,朱兴根的山虎机械,始终是最大的那一家。山虎机械生产的“獐山虎”牌碎石机,始终是名声最响的。这些,靠的还是技术。
“要说企业规模,在全国我可能排不上号;但要说单一品种,我们山虎做出来的设备是全国最大的。”
为了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朱兴根选择生产大型号的碎石机,这种碎石机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但正是这样一个差异化的选择,却让山虎机械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地位。
“现在,我们正在研发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超大型号的碎石机。这种碎石机能‘吃’下直径1.6米的石头,机重达580吨。”朱兴根比划着,“这么大的石头,进去之后出来的就是很小的碎石块了。”
这样的机械,国内外从来没有机械厂生产过。其实也并不完全是技术障碍,很大一个原因是目前没有用户需求。
“这种机械很好,目前炸药成本很高,用这个机械可以节省很多的炸药,效率很高。只不过售价比较贵,所以一般的矿山不敢轻易尝试,怕买回去了效果不好。所以以前我们也不敢轻易做出来。”朱兴根告诉《浙商》记者,一台这样的碎石机售价就得在1300万元。
但现在,朱兴根决定造出一台来。因为他有自己的矿山了,自家的机器造出来自家先用,客户们可以先看看,感觉确实好了,再来订货也不迟。
今年,为了造这台巨型碎石机,光机床设备他就投入了五六千万元,预计明年3月将造成第一台。
整合的秘密
从关联产业中,朱兴根发现了整合的秘密。2005年,他又顺着产业链,往上游收购了一家电机厂。
这家位于嘉兴的新华年电机有限公司是一位新加坡华侨的独资企业。当年,这位新加坡华侨年过80岁,早有退隐之意,但膝下几个儿子都有各自的产业,因此,他决定转让这家年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工厂。
朱兴根得到这一消息,立刻赶到嘉兴。过去,朱兴根一直是这家企业的大客户,每年都采购大量的电机设备,对这家企业的业务、上上下下人员关系等都非常了解。
“特别是管理团队,其实非常优秀。加上我本来就要采购这家企业的设备,如果能收购过来,不但能降低我们机械制造的成本,每年还会有新增利润。”
最终,基于对朱兴根的信任,新加坡客商把企业以300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他。
如今5年过去了,当年年产值4000万元的企业,在朱兴根手里变成了年产值1亿元。
“其实什么都没有变,还是原来那个总经理,还是原来的团队。”朱兴根说。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朱兴根的新“石头记”
jayz04152010-10-28 14:09:29 发表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最关键的是股权结构变了。过去,新加坡客商是100%持股;朱兴根收购之后,将32%的股份赠送给了原来的管理层,自己保留68%的股份。双方协定每年上交500万元给山虎集团,余下的部分留作己用。如果企业想发展要购置设备,那么这些设备也可以抵作上交的利润。
对于原来的新华年管理团队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是最好的激励。
“我自己不太懂电机,但他们是内行,他们做比我自己做要更好。这些人过去就在这家企业,都有感情,而且这么多年下来,我对他们的人品技术等各方面都很了解,很信任。分给他们股份,他们当然会更努力去做,产值自然能上来。现在我一般两个月才会去一趟嘉兴,他们管理得非常好。若是我自己做或者外面挖人,效果不一定好。”
在采访中,朱兴根多次提到自己不喜欢“空降兵”,一直是从企业内部提拔干部。
“我大概是比较老套一点,跟现在很多新一代的创业者不太一样,但我的团队始终比较稳定。”朱兴根说。
事实上,朱兴根的“老套”不单单体现在人才提拔上,还体现在他对于家族企业的追求中。
对于一直视为主业的山虎机械,朱兴根一直坚持家族100%持股,“电机厂我是因为技术不懂,所以让懂的人当家。但是,在山虎机械,我自己就是技术权威。”
不过,在二代接班之后呢?接班人是否能继续扮演技术权威的角色?
对于《浙商》记者的疑问,朱兴根似乎早有准备,他坦言:“我儿子在机械方面,基础是有一点,但技术还差很多。他以后接班能当董事长,但当不了总经理。”
那么,未来的管理层没有股权激励,是否会用心去经营公司呢?“我始终认为,做老板一定要为职工着想,大家共同富裕,企业、社会才能发展。这是关键。”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朱兴根的秘密又在矿山上:“山虎机械的所有中层和高层,都有权力在我们自己矿山上投资一台装载车,总投入在15万元左右,由我们矿上来进行统一管理,但每年都能享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相当于自己当小老板了。”
因此,在山虎机械,所有的中高层收入结构为“固定年薪+浮动奖金+矿山分红”。依靠这样一个薪酬体系,朱兴根不但稳固了团队,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而且还保证了家族企业股份的纯粹性。
一座矿山,竟然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可见朱兴根眼中的“整合”,不单单体现在产业链上,也体现在团队的管理中。
2009年,山虎集团总销售收入6亿元人民币,旗下有7家子公司,产业涉及机械制造、电机、石矿,目前正打算向房地产业进军。
“做房地产业我的思路跟做电机厂一样,自己不懂,就交给懂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做法,该抓就抓,该放则放,这才能提高效率。”朱兴根说。
记者手记
一张全家福的约定
新旧之间的冲突是永恒的存在。朱兴根在努力追赶时代,不愿落于小辈之后,但对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却又不太看得惯。
本刊记者苏旭
用着Vertu的手机,戴着伯爵的手表,朱兴根“草根”得可以。但“草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会不断改变花样,在这个知识经济爆发的年代,照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际上,采访朱兴根这样的老总,是不能按寻常套路来的,因为他常常会不按常理出牌。我们的聊天显得很散漫,但之后一总结,却能发现其中的逻辑与智慧。
最有趣的,就是他对于山虎机械的团队激励方式。为了保证山虎机械的股权纯粹性,又想很好地激励管理团队,他采用了拿自己的另一产业——石矿来进行分红的办法,让机械厂的管理层到矿山企业里成为小老板。
这种办法乍一看只是觉得新鲜,但仔细一想,却很符合人性。对于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员工而言,能到矿山兼任一个小老板,恐怕是最感幸福的事情了。
回复该发言
对于原来的新华年管理团队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是最好的激励。
“我自己不太懂电机,但他们是内行,他们做比我自己做要更好。这些人过去就在这家企业,都有感情,而且这么多年下来,我对他们的人品技术等各方面都很了解,很信任。分给他们股份,他们当然会更努力去做,产值自然能上来。现在我一般两个月才会去一趟嘉兴,他们管理得非常好。若是我自己做或者外面挖人,效果不一定好。”
在采访中,朱兴根多次提到自己不喜欢“空降兵”,一直是从企业内部提拔干部。
“我大概是比较老套一点,跟现在很多新一代的创业者不太一样,但我的团队始终比较稳定。”朱兴根说。
事实上,朱兴根的“老套”不单单体现在人才提拔上,还体现在他对于家族企业的追求中。
对于一直视为主业的山虎机械,朱兴根一直坚持家族100%持股,“电机厂我是因为技术不懂,所以让懂的人当家。但是,在山虎机械,我自己就是技术权威。”
不过,在二代接班之后呢?接班人是否能继续扮演技术权威的角色?
对于《浙商》记者的疑问,朱兴根似乎早有准备,他坦言:“我儿子在机械方面,基础是有一点,但技术还差很多。他以后接班能当董事长,但当不了总经理。”
那么,未来的管理层没有股权激励,是否会用心去经营公司呢?“我始终认为,做老板一定要为职工着想,大家共同富裕,企业、社会才能发展。这是关键。”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朱兴根的秘密又在矿山上:“山虎机械的所有中层和高层,都有权力在我们自己矿山上投资一台装载车,总投入在15万元左右,由我们矿上来进行统一管理,但每年都能享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相当于自己当小老板了。”
因此,在山虎机械,所有的中高层收入结构为“固定年薪+浮动奖金+矿山分红”。依靠这样一个薪酬体系,朱兴根不但稳固了团队,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而且还保证了家族企业股份的纯粹性。
一座矿山,竟然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可见朱兴根眼中的“整合”,不单单体现在产业链上,也体现在团队的管理中。
2009年,山虎集团总销售收入6亿元人民币,旗下有7家子公司,产业涉及机械制造、电机、石矿,目前正打算向房地产业进军。
“做房地产业我的思路跟做电机厂一样,自己不懂,就交给懂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做法,该抓就抓,该放则放,这才能提高效率。”朱兴根说。
记者手记
一张全家福的约定
新旧之间的冲突是永恒的存在。朱兴根在努力追赶时代,不愿落于小辈之后,但对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却又不太看得惯。
本刊记者苏旭
用着Vertu的手机,戴着伯爵的手表,朱兴根“草根”得可以。但“草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会不断改变花样,在这个知识经济爆发的年代,照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际上,采访朱兴根这样的老总,是不能按寻常套路来的,因为他常常会不按常理出牌。我们的聊天显得很散漫,但之后一总结,却能发现其中的逻辑与智慧。
最有趣的,就是他对于山虎机械的团队激励方式。为了保证山虎机械的股权纯粹性,又想很好地激励管理团队,他采用了拿自己的另一产业——石矿来进行分红的办法,让机械厂的管理层到矿山企业里成为小老板。
这种办法乍一看只是觉得新鲜,但仔细一想,却很符合人性。对于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员工而言,能到矿山兼任一个小老板,恐怕是最感幸福的事情了。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朱兴根的新“石头记”
jayz04152010-10-28 14:09:29 发表
这种办法或许只有朱兴根这样的草根老板才能想得出来。对于新一代的创业者而言,多的是知识与技巧,但欠缺的也许正是朱兴根这样的圆融老道。
新旧之间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朱兴根在努力追赶时代,不愿落于小辈之后,但对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却又不太看得惯。
例如,他对现在很多富二代不愿意接班做实业,而更愿意选择一些现代服务业、轻资产行业颇有微词,“做这些能赚到钱吗?我看还是搞企业搞矿山有得赚。”
他每天早上8点就到办公室上班,处理各种文件几乎是他所有的日常工作。之后,他会去矿上转转,主要是关注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情况。他没有节假日,每年只有过年才会休息一两天——这一切是如今的年轻一辈不能想象的。
在工作之余,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逗逗小孙子。看得出他对于小孙子有说不出的喜爱,在办公室都放着一个由孙子的照片印刷的易拉宝展示架。无论是谁,只要走进这间办公室,一眼就能认出,那是他的孙子——小男孩长得跟他太像了。
见到我们的摄影记者,朱兴根想到的是拍全家福,“是该拍一张,儿子媳妇孙子都在身边的那种。”他反复强调着自己创业这么多年,是家庭和亲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可惜孩子们都到外地出差去了,“过几天吧,等他们回来了,一定拍张全家福。”这是他跟我们的约定。
后记:在采访朱兴根的几天后,如我们和朱兴根的约定,为他们一家拍了这张全家福(见第88页)。真诚、质朴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亲密和幸福。
回复该发言
新旧之间的冲突是永远存在的。朱兴根在努力追赶时代,不愿落于小辈之后,但对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却又不太看得惯。
例如,他对现在很多富二代不愿意接班做实业,而更愿意选择一些现代服务业、轻资产行业颇有微词,“做这些能赚到钱吗?我看还是搞企业搞矿山有得赚。”
他每天早上8点就到办公室上班,处理各种文件几乎是他所有的日常工作。之后,他会去矿上转转,主要是关注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情况。他没有节假日,每年只有过年才会休息一两天——这一切是如今的年轻一辈不能想象的。
在工作之余,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逗逗小孙子。看得出他对于小孙子有说不出的喜爱,在办公室都放着一个由孙子的照片印刷的易拉宝展示架。无论是谁,只要走进这间办公室,一眼就能认出,那是他的孙子——小男孩长得跟他太像了。
见到我们的摄影记者,朱兴根想到的是拍全家福,“是该拍一张,儿子媳妇孙子都在身边的那种。”他反复强调着自己创业这么多年,是家庭和亲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可惜孩子们都到外地出差去了,“过几天吧,等他们回来了,一定拍张全家福。”这是他跟我们的约定。
后记:在采访朱兴根的几天后,如我们和朱兴根的约定,为他们一家拍了这张全家福(见第88页)。真诚、质朴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亲密和幸福。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