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申万研究所组织了今年第二次“穿越中国”调研,走访了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的沈阳、郑州和西安,就当地的经济形势和“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调研。
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我们走访之地都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的输出省份,然而当地的低端劳动力价格近来普遍上涨。从建筑工,到餐馆服务员,到流水线操作工,今年以来的工资涨幅都不下20%。
低端劳动力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显然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并能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中长期的物价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
投资依然会是当地“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平衡消费和投资的关系,然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当地的基建欠账太多,仍需大量投资。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网和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将成为各地“十二五”投资规划的亮点。当然,对于中央是否会允许地方再大搞投资,地方政府也表达了些许担忧。
“十三五”再靠什么?调研中了解到,各地政府较为一致地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某省甚至提出,要在“十二五”实现县县通高速。无疑,未来五年还将是中西部地区加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期,那么再往后呢?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速必然有下台阶的那天,问题是,这将发生在明后年,还是五年以后。
由此看来,相对较快的投资和经济增速,配以相对更高的通胀水平,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主要基调。当然,变数在于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如何应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以及通胀的压力。
纠结的股市。本周A股市场走的有些纠结,一半是激情,一半是担忧。整体来看,符合我们在上周五所做的判断--进入震荡期(《亢奋的情绪隐含着什么》 2010-10-22)。
未来需要关注三个变量:场外资金能否持续流入(观察营业部保证金存量变化)、货币政策导向是否变化(关系到明年的信贷增量额度)、住宅市场的销量是否明显萎缩(可能引发对投资增速的担忧)。前两个变量决定市场的运行方向,第三个变量将影响行业配置的选择。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