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楼市调控数月后,楼盘再现火爆。 资料图片
南方都市报10月29日讯 涨?还是跌?一个关于房价的永恒发问。然而,恰在这疑虑、忐忑的档口,房价蹭蹭地就这么上去了--
2000年一季度,广州预售商品住房均价5517元/平方米,2010年7月,广州市区一手住宅均价11829元/平方米,整整涨了一倍,如果与2003年非典时期的最低值相比,差距有三倍。
楼市为什么这么火?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又不难理解:2000年到2009年这几年间,广州的GDP增长2.3倍、达到1338亿美元,经济飞速发展令市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口袋里的钱多了,盈余的资金有人投进了股市,有人则放进了楼市,于是市场便产生充裕的需求量;而另一方面,广州城市的发展,使得具备投资价值的物业不断增多,灵敏度较高的投资客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十年,跌跌涨涨,涨涨跌跌,房价,这个与经济脉博紧密相关的字眼,是那样牵动人心。
前奏 1982年至1999年
从最早商业化到高峰急挫
2000年以前,福利分房是广州人的梦想等待,“商品房”这三个字,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有些陌生的。然而,广州却是房地产业商业化最早的城市。
1982年1月,堪称是广州最早商品房的东湖新村开工兴建,3年后建成,售价800元-1000元/平方米,相当一部分被香港买家买走。真正进入广州大众视野的商品房,是80年代中后期兴建的六运小区、天河东等楼盘。
到了1990年,淘金路一带的商品房价高涨。如淘金花园(资料、团购、论坛、二手)等,价格已经在6000-8000元/平方米。之后,天河北房价崛起,东方明珠苑等,外销价已经达到8000-12000元/平方米,客户群主要是港澳客以及归侨等。
“当年很多有钱人开着车把一大袋现金送到售楼部,那时候真是数钱数到手软。”当年在淘金花园销售部工作过的刘某回忆,来自香港、澳门的炒家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将广州房价从两千多元迅速炒到近万元。
1997年,就在人们为楼市创造的神话疯狂时,高扬的楼市却急转直下,金融风暴席卷亚洲。这时,香港买家急于抽身,低价抛售广州物业以回笼资金,当年以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价格在淘金路、滨江东、天河北购买的豪宅物业甚至以五六折的跳楼价抛售。金融风暴加上国内的宏观调控,令昙花一现的高价楼被打回“原形”。1998年,广州楼价只有4972元/平方米,比1997年再降643元/平方米,同时留下烂尾楼57个,烂尾地块125块。
2000年至2003年
下滑的楼市在非典疫情后见底
广州楼市2000年后仍在下滑,开发商期盼着“触底反弹”的日子,广州人的心头仍散布着当年楼价一夜之间缩水的阴影,广州一手楼成交均价长期在4000块出头的位置徘徊。
“我自己1992年在丽江花园买楼,一直住到现在。”黄韬1992年踏入房地产行业,至今18年,却没有像其他业内人士那样,跻身于买房大军,只买过一套房,宁愿花百万去买辆好车。他自己分析,这一方面是“享乐主义”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刚入行时亲历的1997年楼市大跳水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当时很多香港的亲戚回内地买房,亏了很多。”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