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声音对胎儿只是刺激谈不上教育。
中华预防医学会及中华儿童保健学会理事丁宗一认为,无论是“胎教”还是“早教”都不应冠以“教育”的名义。因为这些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而不应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教育的意义较为复杂,没有那么简单。而目前一些临床上所谓“胎教”———让胎儿听音乐或“早教”———让孩子坐、爬、抬头等训练,只属于生理学范畴,远远谈不上是教育。丁宗一说,上个世纪80年代,电生理实验证明,声音传给胎儿,胎儿的心率、胎动、唿吸会产生变化,说明声音对胎儿产生刺激,但声音对胎儿来讲并不是你放什么音乐他就听到什么音乐,无论何种音乐对胎儿来讲都是噪声,胎儿无法感觉到音乐,只能感觉到一种声音的刺激。有些人夸大胎教的作用有商业目的之嫌。
有专家谈到,胎儿在子宫里,虽然听觉功能已渐发育,但子宫里充满了羊水,子宫内本来就有声音,包括妈妈的心跳声、脐带的血流声等,胎儿在母体内充满羊水的环境里主要是通过骨传导来听音乐的。胎儿在水下听音乐不是通过耳朵来听的,而是通过头盖骨感受到的。音乐胎教主要的目的不是让胎儿听音乐,而是提供一种良性的声音刺激。
乙方:不同音乐对胎儿会产生不同影响。
从1985年开始涉猎胎教研究的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泽伦教授指出,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证实,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到24周后,其神经系统的一些感觉功能发育已趋于完善,这时的胎儿就已经有了听觉。早在1968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两位产科教授和3位声学教授就作过研究,发现传到宫内的声音可以引发胎儿大脑皮层的脑电,表明胎儿已产生听觉。1974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作过实验,在胎儿出生前,用特制的装有记录脑电和心电的电极的橡胶碗,扣压在胎儿头部的地方,实验室播放声音时,记录到胎儿当时产生的由声音诱发的脑电图电位,说明胎儿大脑皮层对声音已有反应;同时心电图也显示胎儿心率改变,证明声音对胎儿确实产生影响。刘教授说,他早在十几年前,与中国科学院声学专家合作也作过类似的实验,证明了声音不仅能传到子宫,还能被24周以上大的胎儿听到。刘泽伦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田绍荣教授合作过这样的实验,为怀孕24周以上的孕妇放不同音乐,监测到胎儿的心率、胎动等有不同反应。刘泽伦说,这一系列研究所证实的结果,早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并且由此形成了对宫内胎儿听觉检查的一种安全的国际常规方法。胎教在发达国家也早已被归入到《胎儿医学》这一门学科当中。
刘泽伦教授谈到,他们曾与北大心理生理实验室作过实验,对象为50位女大学生,实验内容为分别测试她们在吵闹的音乐中和舒缓音乐中血液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吵闹的音乐中她们中96%的人血管收缩,而在舒缓音乐中她们中92%的人则表现为微血管扩张。刘教授说,这种生理上的效应,说明不同音乐对人会产生不同影响。而孕妇听音乐时的微循环变化会影响胎盘和脐带向胎儿输送的血量,从而产生良性的或不良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孕妇要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的道理。
丙方:正确胎教应遵循科学和自然。
北京市妇产医院产科主任翟桂荣认为,正确胎教不应该只是狭义的对胎儿的,应该包括孕妇怀孕期间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孕妇怀孕期间要保持心情愉快,听喜欢听的音乐,在阳光灿烂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等都应算做是科学自然的胎教。另外,心情愉快对孕妇的内分泌系统有积极影响,也会间接作用于胎儿。而将为人父母的双亲对胎儿的亲切交谈也是一种良好的胎教。
回复该发言
“胎教”到底是否科学
2 回复:“胎教”到底是否科学
xixi16012010-10-29 23:25:50 发表
翟主任说,在临床上她看到过很多产妇,并没有刻意地去让肚子里的孩子听音乐、英语等磁带或广播,只是保持规律科学的孕期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情,孩子生出来后非常健康、聪明,可见胎教还是越自然、科学就越好,不必非得追求花多少钱、买多少音像制品。
对于胎教到底是否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各方专家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也许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晰。儿童的聪明健康是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的大事,记者希望,有关的学者专家能够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负责任的理论依据,同时,广大为人父母者也应当谨慎行事,正确判断,让孩子健康成长。
回复该发言
对于胎教到底是否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各方专家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也许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晰。儿童的聪明健康是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的大事,记者希望,有关的学者专家能够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负责任的理论依据,同时,广大为人父母者也应当谨慎行事,正确判断,让孩子健康成长。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