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中国稀土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而主要稀土企业股价的飙升更使得这个曾经十分低调的行业频频曝光并成为敏感问题,受到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 而在稀土行业诸多敏感问题中,走私仍是最大的困扰。近日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走私稀土量至少2万吨,但我国近三年查获走私稀土量仅约为1.6万吨。由此可见走私数量之大。这也让我们不禁发问,如此大规模的走私是通过一个怎样的途径流向海外?本报记者通过调查,试图掀开一条庞大的黑暗的走私链条。专业团队运作走私 尽管海关方面在打击稀土走私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从海关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海关查处稀土走私的数量仍然远远小于走私量,近几年稀土走私依然猖獗。 包钢稀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稀土矿石与许多别的矿石种类共生或者外形相似,容易蒙混过关,这给海关在打击稀土走私的过程中增加了难度。 “由于每种稀土矿石存在的形式不同,稀土出口多是混在玻璃、硅藻土、硫酸铝、铁矿甚至大理石等物质中,以这些货物的名义报关,从而实现鱼目混珠。”一位稀土专家告诉记者。 据了解,随着稀土出口配额越来越少,具备稀土矿石出口资质的企业也越来越少,稀土走私多数是通过鱼目混珠的方式,而走私者基本都是稀土兼贸易专家,非常熟悉稀土特性和报关流程,所以,虽然稀土为涉税涉证商品,是国家严格控制出口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一旦成为稀土合金,混在别的物质中出口,海关查处的难度很大,以目前海关的人力和工作流程,不可能全部拿去检测。 “在包头的贸易公司中,只要有一些稀土关系的,进行稀土走私都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非常赚钱。”包头一外贸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该人士称,他现在已经结交了一些稀土“专业人士”,也打算增加稀土“出口”业务。“说难听点算是走私吧,很多人是把稀土矿石混在别的物质中往国外出口,这个海关不太好查。” 该人士还介绍,许多专业从事稀土走私的贸易公司,其实就是纯粹的中间商,中间商先是负责从稀土生产地采购稀土矿石,然后支付较高的代理费给合作的报关公司,以其他物质的名义报关出口,从中牟取暴利。 如果和一些业内稀土专业人士熟识,还能认识一些海关内部人员,通过关系直接出口稀土矿石。“不过今年查得越来越严,海关内部人士越来越谨慎了,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少了。”该人士说。开采混乱曝出走私漏洞 除了容易蒙混过关外,打击稀土走私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源头上的控制仍然存在问题,这给稀土走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以包头为例,虽然该地区作为主要稀土产地,地方政府已经将稀土资源全部收归包钢稀土,但滥采滥挖的现象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没有办法,总是有一些中小稀土公司滥开乱采,而且包钢由于铁矿和稀土矿共生,随着铁矿的开采,同步采出的稀土矿也很多,这些稀土矿通过各种方式流失到一些中小稀土企业手中,而这些企业制造成本低,通过简单加工成初级产品后,就成了走私稀土的源头。”包钢稀土一分厂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该人士认为,虽然包头以及江西等地方政府近几年一直在严厉整治私采稀土资源,并整掉了很多,但滥采滥开的现象仍然存在,其实私下开采稀土资源并不容易操作,因为这个开采工作需要时间和大型设备,动作很大,如果不是内外勾结很难操作。包钢稀土矿流失,前些年主要是因为本身处理稀土矿的能力有限,所以廉价卖给中小稀土企业,但近几年稀土资源越来越紧张,政府管理也越来越严厉,但仍然存在流失问题,这就是内部问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