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小说的其他话题……

返回小说……


我收藏的爽吧……


金融黑洞:无法告别的伤痛

1 金融黑洞:无法告别的伤痛
jayz04152010-10-31 23:11:18 发表
幸田真音的小说《伤》,在结构上并未脱离一般金融小说的窠臼,依然是以金融行业的人物为原型,以文学的形式来演绎金融的历史,在故事的叙述中注重对金融体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然而幸田真音到底是日本的“经济小说”名手, 在美商银行和美商证券公司担任外汇交易员、外国债券业务员的经历,保证了她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洞见。她的小说魅力在于她有一支蘸满伤感和思索的魔笔,以充满人性的眼光来看待金融人乃至世道人心的失落与恐慌。于是,金融市场,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堆数据和花花绿绿的纸币,金融界,不再了无意趣,而成为一个在细节中逐步放大的魔镜,一个“虚拟经济”的怪诞源头……
《伤》在台湾的经济新潮社版本中有个副标题“银行崩坏”,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个环节的说明,就是关于银行如何暗渡陈仓,对所造成的亏损加以美化,透过高明的账务技巧,制作获利的假象……更甚的是,巧妙利用政府保护金融机构政策(可以看成一如关税保护政策?),中饱私囊,让人看得瞠目结舌。
在近两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前,我们看到了虚拟经济的神奇,见识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在风暴袭击留给世人难言的伤痛之后,《伤》所讲述虚拟的“真实”故事,想必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另一种关注,比方关于信用卡的利率,银行约定契约的诡谲,比方卡奴如何自救,面对莫测的市场,普通民众如何全身而退?
自古至今,“赌博”声名狼藉,却始终充满诱惑。仔细回想,从某种程度上看,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难道不都有一点赌注的影子,我们难道不是无时无刻都处于豪赌当中?为什么某一个抉择,可能就此改变我们的一生?在作决定的当下,难道不是一场赌注?为难的是,我们没有能力退场不玩,寻死不难,但得死得理直气壮,为挫败、难堪、失意而死,未免太过不堪。
银行拿存户的钱转投资,其实也是一场赌博,盈亏却不自付,弄垮了还有政府买单;以国民税收(罚单或公共建物相关收入)支付,这不是应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肥了那些暗地里钻法规漏洞、走偏门的人。
这么一细想,也许我们不该再一味谴责那些沉迷于赌博游戏的人。顶多只能叹笑他们是命运最不济的赌徒,因为高明的赌徒,不但赌得光鲜亮丽,甚至还让人看不出来他是老千,他们可以翻云覆雨,遭殃的永远是别人。
这部小说情节最精彩的部分,不单单是银行黑箱作业的原委、恶搞的卑劣行径,还有另一主线,关于“友情”、“正义”或“不公不义”以及独身女子孤身闯荡男人世界的艰难。原来在那个高智商者云集、总带些神秘气息的圈子里,波诡云谲,言语诋毁还只是枝微末节,横加阻拦、从中破坏,才是杀伤力十足,即便可以一一化解,回过身来还是伤痕累累。
小说中那位叫州波的美国证券公司的高级女主管,为了揭露日本大藏省官员与银行系统彼此勾搭狼狈为奸的真相,击垮腐朽的官僚体制、黑幕重重的金融机制,赔上了爱情、情义,赔上正走向巅峰的事业,甚至以肉体交换情报、获取助力,将女人的清誉抛诸脑后……简言之,几乎断送一生所有,所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是人性以丑陋的方式获得的一场惨胜。我以为,小说击中人心的力量正在于此。
小说结尾,拿自己当诱饵,甚至曾一同参与犯罪,在周刊杂志上公开自己的丑闻,不惜借此披露一大批官员丑恶行径的波洲被捕,那是怎样的震颤与惨痛!作者借小说主角之一芹泽裕弥之口说出了这样的感叹:“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伤痛,日本人都有伤痛,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了。而且一直隐瞒着自己过去造成的伤痛,使得它进一步恶化了。”“但是……你正用自己的行为告诫人们,你的伤痛正是你顽强生存下来的证明,是你的勋章。”或许无法告别,但要携伤前行。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金融黑洞:无法告别的伤痛
jayz04152010-10-31 23:11:18 发表
这是个警告。对人类的警告。是对津津乐道、沉溺于金融那种魔幻力量者的当头棒喝。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