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创业板正式推出一周年。回顾一年来创业板走过的历程,可谓五味杂陈。一年前的10月30日,承载着无数国人梦想的创业板在深圳敲钟开市,首批28家公司挂牌亮相。一年之后,创业板上市公司多达134家,按10月27日股价计算最新市值达到5891.2亿元,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人数高达363.9万人,造就的亿万富翁就有489位,总共募集资金947.62亿元,市盈率也以69.23倍笑傲全球。
如果将时光倒回到1年前,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中国正式启动了创业板,创业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其承载着能否给困境中的中国中小企业打开融资的生命通道,能否为国家创新战略谱写新篇章,甚至能否培养世界级的伟大企业的重大责任。正因为此,在创业板推出一周年之际,当我们总结一年来的成败得失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更无法抛开这些历史使命来妄谈创业板的未来。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创业板的这一年,和任何一个带着梦想起航的创业板一样,在迅速扩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烦恼。相对于纳斯达克等前辈,处于转型期和民营资本资金饥渴症的中国的创业板,在全球创业板的结构性和先天性的残缺方面,更是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一年来创业板的发展来看,除了的确为一部分创业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之外,其他方面的表现可谓乏善可陈,而其备受诟病的“高超募、高市盈率、高股价”的“三高”更是让其成为很多人眼中偷懒的“创富板”:以9月29日的收盘价估算,创业板整体估值为61.95倍,远高于中小板的50.15倍和深市主板的31.72倍。从个股来看,创业板中市盈率超过100倍的股票高达17只,但如此高的市盈率,却没有相应的业绩予以支撑。从今年中报给出的数据看,创业板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49亿元,同比增长24.42%;而同期的中小板公司平均增幅达到43.63%;主板公司上半年同比平均增幅也达到了41.07%。而一些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业绩很快变脸,典型的如国联水产,在上市仅一周后便交出了一份上半年亏损1412万元的难看中考成绩。
同时,创业板的初衷是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痼疾,但创业板开板一年来,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却陷入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已经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却存在严重的资金超募现象。截至10月25日,130家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643.71亿元,占实际募集资金的67.93%,存在着严重的资金浪费现象。
我们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创业板出现的种种问题,但当数据化的创业板给了国人这么一份答卷的时候,那些依旧坚守的股民和我们常常感觉到内心的阵痛。
我们依然可以说,创业板才一周年,还是一个婴儿,需要呵护,但恐怕更要紧的是直面创业板存在的各种问题。一年来,创业板的问题远远大于成绩,特别是依赖于主板制度的创业板,其先天性的残缺使得其并未能实现制度创新、理顺上市及退市机制等功能。就此而言,中国创业板的一周年,即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和制度的重构,如何迅速降低市盈率,如何下决心改革畸形的发行制度,如何下决心推行退市制度,如何让创业板不再成为暴富的舞台,这都需要我们的管理层打破利益的藩篱,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方能实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