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环节二发言嘉宾: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
。在对话环节二:“中国低碳市场的崛起” 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参与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周健工:其实大家对交易所究竟是怎么交易的,对低碳经济有什么帮助,作为一个交易所本身是怎么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这一块大家不是很清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林健:低碳市场这个议题刚才主持人讲得非常好,现在其实这个议题还是蛮新的一个议题,你在辞海里面,字典里面可能查到低碳市场是什么概念。但是刚才主持人给的一个定义,包括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对象正好反映了低碳市场这个方面,恰恰也是非常专业的体现了,新的赋予这样一个概念。
大概两个方面,低碳的产品市场,刚刚介绍了无锡的尚德,像生产太阳能那些产品的企业,包括我们远大空调在这一次低碳世博所做的贡献,包括我们陈总爱仕达这样一些对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对减排产生新的低碳技术。这是产品市场。
还有一个正在工作的是建立低碳的金融市场,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国际的碳交易,基于京都议定书的一些市场。现在国内几个大的交易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等,现在目前都在致力于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于产品市场的服务,包括我们交易所在内,还有与新的机制设置方面做一些贡献,大概从两个方面来工作。谢谢。
周健工:政府如何支持低碳的形成,认为企业还是创新,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支持企业的创新,我想可能也包括了刚才黄总提到税收的优惠,各种各样的政策。今年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低碳、减排,这个过程蛮痛苦的。今年很多地方出现了拉闸的现象,在国际上面有一个承诺,中央政府给各地区一个承诺,然后分解给各个企业。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现象,进行低碳经济建设过程当中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想请教一下林总,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个代价如何付出得更小一点,因为这是必须要走的。另外低碳交易所在中间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林健:我们比较推崇的一种方式是市场机制,所以比较合理的一个做法,当然分摊到各省、各地区到各县,这样一个行政分配的方式不是说不可以,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执行能力很强,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让有能力的企业更多的减排一些?让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发挥更多的效应?我们认为是补充的,或者说设置另外一个方法,可能是我们寻找另外一个出路,一个创新的机制,就是设置碳市场。
这个市场的设置在国际上面已经是行之有效的,应当说已经有成熟经验了,当然中国有很多的国情,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在高排放的这些企业当中,国有企业有行政级别等等,但是中国有中国的一些特色,这个机制的本身我们认为倒是可以借鉴的一个很好机制。比较重要的,就是为每一年、每一个段设定在某一个区域里的,包括国家来说,设置一个总数,然后在这个总数下面,在这个市场化的碳指标的分配。
这也解决了回答刚才的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个机制,减排的行为持续的发展下去。今天科委、科技部、经信委或者发改委给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基于项目的资助,可能这个会成功,但这不是持续的,覆盖面很广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我认为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之外,包括刚才您提到的税收机制以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解决低碳的手段。同时还带来另外一个效应,就是低碳市场本身是产生GDP的,所以这不是像您说的把红绿灯关的。
周健工:比如说我请教一下林总,今天在座的三家企业他们怎么利用你的机制帮助自己实现低碳目标?比如说黄总这边。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