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数据今晨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官方采购者经理指数跳升0.9个百分点至54.7,大大高于市场预期的53.8。从各分类数据来看,产出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57.1。订单指数则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出口订单出现了0.2个百分点的微幅下降至52.6,但新订单指数则上行了1.6个百分点至58.2。值得注意的是,购进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三月大幅上升,成为对PMI指数上升贡献最为明显的一个分类指数。
市场此前预期PMI出现一定的疲软甚至下滑,不仅是因为中国的用电量已经连续数月出现环比下滑,也是因为PMI指数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季节性。这样的季节性体现在中国的PMI往往在三季度见顶,并从四季度开始逐步出现下滑,但从10月的数据来看,该数据反而比三季度的读数高出许多,这多少会让市场出现一定的疑虑。
正像我们上面指出的,中国10月PMI总体表现良好,表明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较为强劲的上升轨道,但推动其上升的主要是购进价格指数而非产出和订单等核心指数。事实上,不断攀升的购进价格也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本压力,这样的成本压力也将对下游的消费者价格产生明显的上升压力。无独有偶,美国上周公布的芝加哥PMI指数也显示,其分项的购进价格也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购进价格指数在10月跳升了14.9个百分点至68.9。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不断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不断增加全球性通胀的风险,而由于美联储弱势美元仍将持续,我们相信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
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好于预期的经济表现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我们认为CPI通胀率远未见顶。中国央行也需要不断收紧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胀和通胀预期失控,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将允许人民币持续升值进程,同时,我们维持年内央行再加息25个基点的预测,12月将是可能的时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