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板解禁“大戏”正在慢慢拉开帷幕,犹如一部精彩舞台剧,情节会怎样地跌宕起伏,最终的结局将如何,目前来看都是未知数。
原本大家预期解禁股东 “减持没商量”,解禁前高管辞职潮就是例证。但在解禁大限前的两周时间,创业板却持续走好,创业板指数近两周分别上涨7.33%、5.04%,远强于同期大盘,成交量也大幅放大,资金顶着解禁压力大举介入创业板,到底意欲如何?刚出炉的三季报数据还显示,公募、私募等机构投资者还买入了不少创业板个股。一方面是巨大的解禁压力,另一方面却是资金不断介入,创业板解禁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操作上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机构人士。
关于抛售压力
券商不乐观阳光私募看到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浏览各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券商对于创业板解禁首日的表现,普遍表示不乐观。
根据华泰联合分析师刘湘宁的统计,“11月1日解禁的327亿元中,公司高管的持股解禁规模为170亿元,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承诺,每年减持不超过25%,当天实际的解禁规模为43亿元,因此11月1日的有效解禁规模为327-170+43=200亿元”。而最近几个月,创业板日均成交额只有60亿元左右,加上创业板的高估值,解禁股东减持的冲动较高,
刘湘宁还指出,创投机构、个人股东集中持股加大了解禁后的卖出意愿,“创业板公司的一大特点就是创投机构以及个人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一般来说,创投机构通过股份上市后的减持为退出手段,其低廉的投资成本决定了一旦股份解禁,创投机构一定会尽可能地撤出;另一方面,因为二级市场的涨跌并非创投的长项,创投也不会根据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来择机退出。对个人股东而言,利用高股价减持股票也可以迅速实现个人财富的积累,回避公司经营的长期风险。”
东方基金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创业板首批公司解禁潮即将到来,抛售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将会严重两极分化,市盈率比较合理、经营稳定、业绩鲜亮的公司不会受到较大抛售冲击;相反,市盈率明显偏高,经营业绩不甚乐观的公司可能会面临大幅调整。”
广东斯达克投资总经理黎仕禹认为,“首先,创业板整体高估值并没有多少业绩支撑;其次,大多数投资者被期待已久的‘概念’所引导,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就是未来,而未来可能还只是一个方向,具体发展蓝图还很模煳甚至没有,或者虽然有,但很多逻辑不清晰;最后,能够从创业板走出来,成为行业真正的领先者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变得平庸,被不断进入的新来者超越。”
当然也有人认为创业板解禁背后蕴藏的机会。
博时创业成长基金经理孙占军昨日(10月29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创业板解禁后,无论是标的公司数量,还是每家公司的流通股数量,创业板股票的供给都会大量增加,这将丰富机构投资者的选择,并有望改善目前高估值的现状,使股票价格回到合理水平。对那些真正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而言,创业板的解禁为我们提供了介入机会。”
龙腾资产的吴险峰更是对创业板解禁潮充满了期待,“创业板股票在经过这轮调整后,给市场提供了更好的买入机会,再加上很多创业板公司上市募资项目可能会明年见效,到时候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将出现真正的高增长,当下的调整正好为日后的上涨提供布局时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