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采访了共青团辽宁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辽宁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万显东。
他说,十年前“希望工程”因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无钱上学或是无学可上,把资助范围设定在小学阶段。近些年,随着普九力度的加大,国家从政策层面根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望工程”的资助范围也由小学生拓展到了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进城的农民工子女。
“由过去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万显东表示,捐助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而是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介绍捐助者与贫困地区的学校联系,通过学校安排助学对象。
同时,将传统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特别是2007年推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将资助重点放在了新入校的大学生身上,发动社会上企事业单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
“希望工程”逐步形成“资金资助+勤工俭学+公益实践”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务等多元化格局。
与此同时,受资助的学校方面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以前只注重学校硬件的建设,现在则更关心教师队伍的培训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置。”万显东表示,就像近两年本报“希望之旅”推进的一样,将资助重点转移到了学校多媒体配备、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以及师资力量方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