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规模排名在即,基金公司一反发新基“冲规模”的传统做法,开始加紧绩优产品的持续营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红十月”行情并没有感染到基金公司申新日程,十月份仅6只新基金上会,与三季度单月平均上会数相比骤减六成,申报品种方面,以股基和QDII为主,债基申报热潮风光不再。
申新速度减慢
市场演绎 “红十月”行情的同时,基金上会数量出现明显降低。证监会最新披露显示,10月份,仅6家基金公司上交新产品申报材料,不足9月份17只基金产品上会的一半,这也是下半年来,上会基金数首次低于15只。
自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建信基金和信诚基金分别申报新兴市场优选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之后,一直到10月15日,博时申报抗通胀增强回报QDII;10月下旬基金公司申新有所升温,长城、诺德和嘉实分别递交信用增利债券型基金、30超优选股票型基金和全球消费主题QDII的申请材料。
从基金类型来看,红火的市场表现推高股票型基金的申新热情,6只新基金中2只属于普通股票型基金,2只属于QDII产品;债券型基金降温明显,仅长城信用增利1只。
数据显示,6只上会基金中,除了嘉实基金10月28日申报的全球消费主题QDII,其余5只均已经获得受理。
此外,万家基金9月份递交申报材料的添利分级债券型基金,10月9日被证监会通知补正,目前仍然未受被受理。
基金公司推持续营销
“基金公司的主要工作放在已获批基金的发行和绩优产品的营销上,目前申报的基金产品要6个月时间才能走到发行阶段,对今年的规模比拼起不到明显作用。”北京某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依靠频发新基金“冲规模”一直是基金行业的弊病,随着基民投资逐渐理性,在选择基金产品上,更愿意选择市场上的绩优产品。尤其是10月份以来行情风云突起,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上半年绩优的股票型产品,持续营销已经成为一些基金公司拼年终规模的主打牌。
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十月份行情突起,该公司的股票型基金出现大额度的净申购,有的基金单日申购额度过亿,与发行新基金相比,绩优基金持续营销的优势在这一波牛市表现得淋漓尽致。
拥有银行渠道背景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营销上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金公司申报新基金降温,或有利于拥有管理优势的中小基金公司规模扩张,挑战大型基金公司的渠道优势。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他们也希望通过基金业绩提升推进产品的持续营销,而且今年以来,这种策略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缩水的同时,他们公司一些产品管理规模得到连续的扩张。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