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华商报11月2日报道 10月26日,有“电视剧第一股”之称的华策影视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短短几日,各持有该公司21.18万股的著名编剧刘恒和邹静之“身价”均超过了2000万。有人认为,中国编剧即将进入“黄金”年代。
对此,著名作家海岩(看专业剧评)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编剧持股“暴富”代表了中国编剧发展的一个趋势,并不是普遍现象。青年评论家韩浩月则认为,过度强调名编剧的“品牌效应”,不利于对新生编剧的培养,同样不利于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
分析“身价”暴涨背后有炒作因素
据了解,去年2月,华策影视的董事长傅梅城向邹静之和刘恒转让了该批股票,转让价格为3.4元/股。按照华策影视昨日收盘的117.85元来计算的话,两位金牌编剧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身价翻了30多倍,进入了千万富翁的行列。
为何会“捆绑”编剧上市,对此华策影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之所以选择编剧成为大股东,因为知名导演和大腕明星或许能撑起一部电影,但是对于电视剧而言,剧本是整个电视剧产业链的源头,是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昨日,记者多次联系邹静之,但电话一接通,立即被挂断。一名业内人士分析,华策影视股价能涨这么快,和两位金牌编剧的名人效应有一定关系,但这个作用具体有多大,无法估计,也不排除有很大的炒作因素。记者通过观察也发现,在华策影视上市前,一个名叫“邹静之星闻”的微博被注册。随后,大量和邹静之、刘恒“暴富”的新闻和话题被上传上网,并被疯狂转发。而在华策影视上市后的这几天,相关新闻也屡次登上媒体版面。
担忧入股后,优质编剧资源恐被垄断
据悉,获得这批股票,对邹静之和刘恒也是有“条件”的。根据协议,刘恒和邹静之分别任华策影视业务总策划、总监制;刘恒、邹静之策划创作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华策影视享有优先投资拍摄权;在双方认可的条件下,华策影视优先为刘恒、邹静之策划创作影视剧本。
“有邹静之和刘恒的前例,我估计其他名编剧迟早也会被那些大的影视公司‘收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安一民营影视公司负责人吴国华不无担忧的说道。吴国华表示,对投资商来说,名导、明星、名编一个都不能少。以前,他们还可以通过人际关系、高酬金等请到一线编剧,一旦这些名编剧都入股,也就意味着大的影视公司形成了“垄断”。
韩浩月认为,过度强调名编剧的“品牌效应”,只会让影视界将注意力、资源等集中到有限的几个编剧身上。而优秀影视作品诞生几率要提高,必须有一大批高水平、有收入保障的编剧为基础,“‘垄断’名编剧资源是一种短视行为,短期内可以实现很高的商业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年轻编剧的发展无疑受到了抑制,对中国影视业整体发展不利。”
有趣的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马未都、王朔等人也曾纠集了刘震云、莫言、苏童等,组成了一个海马工作室,准备大展拳脚,写剧本赚大钱,“垄断”姿势明显。但在影视不甚发达的昔日,最终以海马工作室的意外“解体”告终:“那时待遇不算好,写的剧本要播出后才给稿费,一集300元。曾经大热荧屏的《编辑部的故事》也是撂了2年后才播出来的。”
影响为编剧改变生存现状提供思路
“中国编剧中是有那么几个人已经跨入了富豪行列,但和娱乐明星比起来,这个数字应该可以忽略不计。邹静之和刘恒的‘暴富’代表了未来编剧发展的一个趋势。”海岩说道。
回复该发言
金牌编剧迎“黄金”时代 海岩:编剧暴富是趋势
2 回复:金牌编剧迎“黄金”时代 海岩:编剧暴富是趋势
全都留给曾经2010-11-02 17:16:31 发表
在中国编剧界也有一句俗语:一线编剧吃香喝辣,二三线编剧忍气吞声,不入流编剧任人宰割。而就记者了解,国内一线编剧目前最高能拿到15万元一集,二线编剧在2万元到4万元,三线小编剧稿酬只有三四千元一集。目前国内能挤进10万元俱乐部的编剧有7位,分别是高满堂、邹静之、张永琛、王宛平、王海鸰、海岩及六六。
对此,海岩表示,中国编剧收入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的影视业属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残酷,为保证收视率和投资回报,有限的“名编剧”资源成了抢手货,在他们收入节节攀升的同时,也导致普通编剧无人问津,再加上影视业不规范等原因,收入没有保障。
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则认为,邹静之和刘恒的“暴富”,属于编剧效应和产业效应的延伸,是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必然。名编剧的“品牌效应”转化为企业经营资源,这在美国等影视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不是稀罕事。就目前而言,此事并不会对编剧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为中国编剧的发展,尤其是解决生存现状提供了一种思路,在保证剧本质量的同时,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和企业“风险共担”,完成致富梦想。
“所谓的编剧‘黄金时代’,更像是一个梦想。”海岩说。
作家简介
邹静之
1952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北京长大。1969年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劳动六年,河南农村插队两年。其间务农,做工,演戏。1977年返京。1984年中文大专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
邹静之是诗人出身,因编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而知名。邹静之曾坦言,自己曾经非常反感写实主义,而不喜欢的原因是“从小被灌输这种手法是表达情感的唯一正确手段,这样的教育把最可贵的文学想像力给活生生地扼杀了。所以,邹静之写《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决定偏偏不按现实主义手法写,就走反讽路线,让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邹氏电视剧另一公认的好看之处是台词写得精致凝练,邹静之把这归功于早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诗写得多了,你就会感到语言也像音乐一样有美妙的节奏,后来创作剧本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诗歌的韵律移植到电视剧中,所以我特别感激那段日子对我的训练。”
刘恒
1954年出生,本名刘冠军。现任北京市作协主席。
他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及中学,1969年入伍,在海军部队服役6年。退伍后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钳工4年,1979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77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小石磨》。1986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开始引人注目。创作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近20部、短篇小说数十篇,出版作品集7部。
刘恒的一些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多次在内地或海外获奖,如《伏羲伏羲》被改编为《菊豆》,作为编剧他改编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为《秋菊打官司》,他的长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被改编为《没事偷着乐》。此外,还直接创作了《西楚霸王》《漂亮妈妈》(评论)等十余部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数百集。
回复该发言
对此,海岩表示,中国编剧收入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的影视业属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残酷,为保证收视率和投资回报,有限的“名编剧”资源成了抢手货,在他们收入节节攀升的同时,也导致普通编剧无人问津,再加上影视业不规范等原因,收入没有保障。
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则认为,邹静之和刘恒的“暴富”,属于编剧效应和产业效应的延伸,是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必然。名编剧的“品牌效应”转化为企业经营资源,这在美国等影视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不是稀罕事。就目前而言,此事并不会对编剧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为中国编剧的发展,尤其是解决生存现状提供了一种思路,在保证剧本质量的同时,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和企业“风险共担”,完成致富梦想。
“所谓的编剧‘黄金时代’,更像是一个梦想。”海岩说。
作家简介
邹静之
1952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北京长大。1969年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劳动六年,河南农村插队两年。其间务农,做工,演戏。1977年返京。1984年中文大专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
邹静之是诗人出身,因编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而知名。邹静之曾坦言,自己曾经非常反感写实主义,而不喜欢的原因是“从小被灌输这种手法是表达情感的唯一正确手段,这样的教育把最可贵的文学想像力给活生生地扼杀了。所以,邹静之写《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决定偏偏不按现实主义手法写,就走反讽路线,让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邹氏电视剧另一公认的好看之处是台词写得精致凝练,邹静之把这归功于早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诗写得多了,你就会感到语言也像音乐一样有美妙的节奏,后来创作剧本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诗歌的韵律移植到电视剧中,所以我特别感激那段日子对我的训练。”
刘恒
1954年出生,本名刘冠军。现任北京市作协主席。
他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及中学,1969年入伍,在海军部队服役6年。退伍后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钳工4年,1979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77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小石磨》。1986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开始引人注目。创作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近20部、短篇小说数十篇,出版作品集7部。
刘恒的一些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多次在内地或海外获奖,如《伏羲伏羲》被改编为《菊豆》,作为编剧他改编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为《秋菊打官司》,他的长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被改编为《没事偷着乐》。此外,还直接创作了《西楚霸王》《漂亮妈妈》(评论)等十余部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数百集。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