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岩(看专业剧评)
星库11月2日报道海岩曾经这样总结自己:一流的室内设计师,二流的酒店管理者,三流的作家,四流的编剧。坐在海岩新近设计完成的“岩。花园走廊”里,听他一一介绍布局格调,以及巧妙心思,才知他所言非假。
海岩也曾说,自己一脚踏在文化里面,一脚踏在文化外面。沉寂两年后才推出新剧《独家披露》,海岩解释,“我现在重点向大家提供物质文明。”现在,他主要的时间除了管理一家偌大的酒店之外,他还倾力倾情于黄梨木家具的收藏。他在商海的滔天巨浪里,充分展现着企业管理者的沉稳和运筹帷幄的同时,还恪守文化之责,传承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师、作家、商人、收藏家多个不同的身份,每每被问及更喜欢哪个?海岩总是谦恭又不厌其烦的告诉对方,我是一个商人。但实际上,这是一份自谦,“中国的文化人,有一个本事,就是自贬,之后会过得有余地,别人在说我在文学在影视剧方面的成就时,我特别难以自我评价,所以,就只好说,我是一个商人。”静而不喧,为君子之所为。他是一个骨子里头充满着文人思想的商人。
收藏要有情怀
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生前曾经有一个夙愿,要建造一座四合院,作为明清家具的博物馆。让那些古典家具按历史上的规例,陈设于堂厦厅轩,再现古人生活的完整画面,摹绘古代晨昏的浮世人烟。
海岩“黄花梨养习馆”的建造就源于王世襄先生的这一未竟之愿想。罗汉床、官帽椅、几案……满堂黄花梨家具,光泽如玉,纹理如画,散发悠悠暗香。较之现代常见的博物馆,这样生活化的博物馆更容易让后人发思古之幽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与中国士人的雅趣禅思。“让人家看到,在几百年前,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是蛮荒之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得如此品味与优雅。”而更为重要的一个意义是:这是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由此得以传承、延续。
“有人收藏黄花梨,也有人做博物馆,但是按照我这样的思路来做的人,没有。”海岩带着几许骄傲的口吻对笔者说。他将名字掌故的由来一一的道出,养,是因为黄花梨需要“养”,勤使用,勤擦拭,与人亲近,能让黄花梨家具油亮光润。而另一方面,黄花梨也在滋养着人,陶冶性情,习得文化,故而养习馆。
艺术是有心性的,是敬自然、敬人类、敬天地。海岩最初收藏,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不是投资,不为赚钱。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为的过程,“收藏本身是一个高尚的事,如果离开了商业投资的心态和商业投资的性质,就是对艺术品玩赏的兴趣,进而慢慢会上升到一个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甚至觉得有义务向后人为未来社会留下一个模型和范式。”当不为一己之利或一己之乐时,心也就大了。
而在一个商业的时代,最重要也最稀缺的,就是这种情怀,“我原来不了解收藏家的心境,比如张伯驹,为了让更多古字画留在国内,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力、财力,不惜卖掉家产,不惜举债,不惜被人斥为‘败家子’,我以前觉得不可思议,以为这是别人编造的故事。现在我相信了,当我看到一个好的藏品时,我心里的渴望也是可以不计其它的。”特别是张伯驹那份“但使国宝永存吾土”的心境,最让海岩为之动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