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加息是应对通胀的重要选择,是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一个信号。
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放缓到9%左右,翘尾因素将趋于下降,2010年各月翘尾因素呈明显的倒U形态,10-12月CPI翘尾因素分别为1.3、1.0和0个百分点。如果调控物价的措施有效, 11月、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幅将放缓,预计11月增幅将为3.6%,低于10月的4%,继续上调利率可能性不大。美欧日等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价格工具空间。本次加息后,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政策观察期。明年将再加息两到三次,每次幅度为25基点,逐步将扭转负利率的局面。
汇率升值和利率上升都能起到收紧货币政策环境的效果,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利率的上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的概率。然而,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看,利率和汇率应该是各有所长。鉴于高企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升值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
利率上调会改变全社会资金的风险溢价水平,影响资产价格,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仍在恢复之中,尤其是民营经济和广大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仍较弱。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环境中,利率对流动性管理甚至对控制经济过热,效果都非常有限。成本拉动价格上涨动用货币工具一般无效。为防止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不宜连续加息。
2010年,由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复苏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间及力度也将呈现出较大的差别。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加拿大、巴西已经开始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其中许多国家连续加息,是因为通货膨胀达到两位数。如果G20各成员国对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不能同步,货币政策上的利率变化出现大的差异,将有可能导致各国货币间汇率的波动和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其资金将出现大量外流,而及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将出现资金大量的流入,国际资金的不均匀和无序流向将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对中国股市带来不利影响。
回顾历史,日本有着过早退出的教训。本世纪初,日本经济出现短暂复苏,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日本银行宣布终结长期的零利率政策,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加上同期美国IT泡沫破灭,最终导致经济再次跌入谷底。由于紧缩政策先于经济复苏,重击了对好不容易走出泥潭的日本经济。从70年代美国的情况看,一旦央行货币政策由宽松向偏紧过渡,股市的反应会相当剧烈。1976年年初是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过渡到偏紧的一个拐点,此时道琼斯指数在1000点附近,随着偏紧政策的逐步实施,该指数在随后两年时间里回落到750点的水平,回落幅度约为2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宏观政策的成本和风险将随时间而提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的刺激措施逐步淡出,这一时间段属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间窗口,这引起股市的激烈震荡。中国的宏观政策尽管一直在微调,但是简单采取退出政策将使政策刺激性需求急剧萎缩,刚刚启动的局部的、还没有形成自我循环的市场动力机制夭折。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