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已经赚钱的白领还在纠结要不要买一部ipad酷一下的时候,这个惹眼的东东已经成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一年级小朋友的普通教具了。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略感吃惊,但是这个世界有一个人可能是又惊又喜,他就是苹果的掌门人乔布斯,这个消息也许会触发他开发更多的教育软件,或许有一天我们将听到这样的消息:一部ipad在手,小学中学大学全部搞掂……
我们的孩子可能注定要成为各类名目繁多的改革和试验的试验品,包括电教化、多媒体,包括新宠ipad,这些辅助手段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肯定是无疑的,就像抗生素可以消灭细菌病毒一样。问题是,这些手段在什么年龄段引入,“辅助”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发展到人类只需要留个USB接口,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拷贝了,老师和学生口口相传的模式会不会变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过度的电教产生副作用(一如抗生素的副作用)的时候,谁来承担责任?过多的人机交流会不会导致孩子与人交流的障碍,我们仅从报道无法得知学校如何使用ipad,但不管怎么样,毕竟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读书还是ipad,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知模式以及视力等等,都有很多长久的影响,不可不慎。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宁肯相信最传统、最成熟的方式,孩子长大了有的是接触先进科技的机会,在基础性的通识教育阶段,没必要站到现代科技前沿,这应该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就像新药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一样,对小学生的教育作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应该有科学的评定机制,如果什么时髦就赶紧引进到教室里,这恐怕有违科学发展观。
现在的家长非常不易,既怕孩子少学了,又怕孩子负担重,既担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孩子教成考试机器,也对各种改革试验抱有疑虑,教育本来就有双重功效,一方面是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有品德有知识的人,另外还要把孩子加工成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材,倘若某一学校改革改过头,孩子成了“非标产品”,家长找谁去?
小学属“国家义务教育”,这个阶段,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学校附加的“消费项目”,家长一方面要花钱消费,另一方面却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不参与就意味着伤害自己的孩子,参与则有被迫的感觉,既然学校认为这个是必需的项目,那应该划入“国家义务”里面,如果是可选项目,学校最起码应该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台阶下,4000元的ipad对家长们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也许就是个问题。
麒麟小学的这次创新,有6位家长表示不参与,这样的改革不能以简单多数通过即可,因为这6个孩子将要被“排斥”在集体之外,已经有很多事例证明,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都有相当的损害。一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家长的心境的,所以,很多教育专家都强调小学以及中学的“平等环境”。
南山实验学校的电教卓有成效,如果认为ipad确实是必需的,最好是由校方出钱采购,它既是教具,就买来让所有的孩子沐浴一下现代科技的光辉,仅让82名小学生成为“ipad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家长的团购消费行为,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