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大幅调高购剧预算 趋于理性不再看星买剧
1 卫视大幅调高购剧预算 趋于理性不再看星买剧
vivi1988132010-11-04 19:01:50 发表
《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将于2011年上星东方卫视。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11月4日报道上周央视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预告明年将播出的黄金档大戏,并再度强调将在2011年拿出增幅超过60%的巨额投入,共计16亿元购买优质电视剧。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三天内,江苏、湖南、安徽、浙江、东方、北京等实力卫视纷纷跟进,其中江苏卫视手笔最大,宣布斥资8—10亿元用于新剧购买,由于央视16亿元的花销将主要用于一套和八套购剧。江苏卫视此举单频道将央视逼平,成为最牛气的省级卫视。安徽、湖南、浙江、东方、北京这五家“第一梯队”也纷纷调高购剧预算至3—5亿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台虽然预算多了,但购剧却更理性了,相比以前看着明星买剧,现在电视台更关注故事本身的可视性。
回归理性
买得贵不等于买得好
“大成本剧不代表收视率”,经过两年多的迷茫,卫视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据悉,电视台的购剧倾向将越来越“务实”,明星云集、片酬涨价什么的,都是“虚假繁荣”;与制作方的同存共赢,才是难关面前的首选议题。这是上周在京城举行的2010首都电视节目秋季推荐会上热议的话题,此次推荐会共吸引到10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近20家新媒体公司和20多家海外电视节目播出机构参会,共计推出193部6000余集各类电视剧,项目规模为历届最高。按照全国年产电视剧1.3万集来计算,参展作品占据全国市场总量的近50%。国内80多家电视剧播出机构均派出了购剧代表。往年稍显冷清的休息室和会客厅,今年满满当当的都是人,走廊上张贴着各个公司的宣传剧照,购买双方见面都是握手、微笑甚至来个拥抱——在央视购剧预算激增60%、达到创纪录的16亿,龙头卫视进而跟进至3—10亿后,这一切看上去都无比欣欣向荣,繁花似锦。
高价剧价太高
电视台大唿受不了
与热闹的交易现场相比,专家们显得更加冷静,“广电总局的资料显示,电视台更多在做电视节目,电视剧产量还是很小,占据播出节目的2.52%。电视广告收入的11%用以买剧,央视去年广告收入161亿,买剧只有10亿,全国的购剧支出加起来不过80亿的盘子。整个市场才80亿的市场,怎么能吸引重视呢?不舍得投入,怎么会产出精品呢?”在专家眼中,如果每年818亿的广告总收入,能有40%拿出来投入电视剧,即至少做到240亿的盘子,那么“打败美剧(剧评)”才不是梦想。
在购剧成本依旧有限增长的情况下,卫视终于走出了为争抢大剧打破头、飙高价的迷局。北京卫视副总编辑张强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以为有几个一线演员,就能喊出天价,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川卫视购剧代表毫不客气地指出:“电视剧的价格,已经超出了电视台的承受范围,电视台的承受范围同样也是有限的。何况,有些高价格的电视剧,未必就是好剧。以前大家看见几个导演几个演员的名字就会蜂拥而至,现在不会了,我敢说,我们根本不看重明星演员,我们更看重电视剧本,尤其是成本不高收视不错的剧,电视台最欢迎这样的。”
面对三网融合挑战
电视台有钱也要理智花
在四川卫视购剧代表看来,电视剧明星想趁此在片酬上水涨船高,更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电视剧投资的增加用在演员片酬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演员不存在风险。明星不是收视率的唯一元素。”
回复该发言
《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将于2011年上星东方卫视。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11月4日报道上周央视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预告明年将播出的黄金档大戏,并再度强调将在2011年拿出增幅超过60%的巨额投入,共计16亿元购买优质电视剧。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三天内,江苏、湖南、安徽、浙江、东方、北京等实力卫视纷纷跟进,其中江苏卫视手笔最大,宣布斥资8—10亿元用于新剧购买,由于央视16亿元的花销将主要用于一套和八套购剧。江苏卫视此举单频道将央视逼平,成为最牛气的省级卫视。安徽、湖南、浙江、东方、北京这五家“第一梯队”也纷纷调高购剧预算至3—5亿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台虽然预算多了,但购剧却更理性了,相比以前看着明星买剧,现在电视台更关注故事本身的可视性。
回归理性
买得贵不等于买得好
“大成本剧不代表收视率”,经过两年多的迷茫,卫视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据悉,电视台的购剧倾向将越来越“务实”,明星云集、片酬涨价什么的,都是“虚假繁荣”;与制作方的同存共赢,才是难关面前的首选议题。这是上周在京城举行的2010首都电视节目秋季推荐会上热议的话题,此次推荐会共吸引到10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近20家新媒体公司和20多家海外电视节目播出机构参会,共计推出193部6000余集各类电视剧,项目规模为历届最高。按照全国年产电视剧1.3万集来计算,参展作品占据全国市场总量的近50%。国内80多家电视剧播出机构均派出了购剧代表。往年稍显冷清的休息室和会客厅,今年满满当当的都是人,走廊上张贴着各个公司的宣传剧照,购买双方见面都是握手、微笑甚至来个拥抱——在央视购剧预算激增60%、达到创纪录的16亿,龙头卫视进而跟进至3—10亿后,这一切看上去都无比欣欣向荣,繁花似锦。
高价剧价太高
电视台大唿受不了
与热闹的交易现场相比,专家们显得更加冷静,“广电总局的资料显示,电视台更多在做电视节目,电视剧产量还是很小,占据播出节目的2.52%。电视广告收入的11%用以买剧,央视去年广告收入161亿,买剧只有10亿,全国的购剧支出加起来不过80亿的盘子。整个市场才80亿的市场,怎么能吸引重视呢?不舍得投入,怎么会产出精品呢?”在专家眼中,如果每年818亿的广告总收入,能有40%拿出来投入电视剧,即至少做到240亿的盘子,那么“打败美剧(剧评)”才不是梦想。
在购剧成本依旧有限增长的情况下,卫视终于走出了为争抢大剧打破头、飙高价的迷局。北京卫视副总编辑张强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以为有几个一线演员,就能喊出天价,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川卫视购剧代表毫不客气地指出:“电视剧的价格,已经超出了电视台的承受范围,电视台的承受范围同样也是有限的。何况,有些高价格的电视剧,未必就是好剧。以前大家看见几个导演几个演员的名字就会蜂拥而至,现在不会了,我敢说,我们根本不看重明星演员,我们更看重电视剧本,尤其是成本不高收视不错的剧,电视台最欢迎这样的。”
面对三网融合挑战
电视台有钱也要理智花
在四川卫视购剧代表看来,电视剧明星想趁此在片酬上水涨船高,更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电视剧投资的增加用在演员片酬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演员不存在风险。明星不是收视率的唯一元素。”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卫视大幅调高购剧预算 趋于理性不再看星买剧
vivi1988132010-11-04 19:01:50 发表
上海东方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杨文红支持这种论调:“能够购买高价电视剧的台只有几家,几家公司、几个导演、几个演员,大家都在关注,也让他们价格上涨,这其实是虚假繁荣。”这些电视台在未来购剧的倾向上,全部选择了“务实”。而一旦电视台不再迷信明星大制作,明星高涨的片酬有望真正的落地。务实的表现之一,就是排名靠前的电视台,在2011年几乎清一色地选择了独播、自制、定制战略;即使是资本未必如此雄厚的省台,也选择了与自身品牌符合的“特色”剧。目前,国产电视剧最低的制作成本已经上升到35万/集,以往70万/集的“天花板”价格,如今已频频被100万/集捅破。电视台“血拼”两年后开始衡量,花了巨资买的剧,是否真的能够赚回本来?此外,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一旦失去平台的优势后,电视台靠什么安身立命?自制、定制、拥有版权,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杨文红表示:“市台的今天,可能就是卫视的明天。只能转向定制和自制剧。”
自制剧定制剧
播出比例悄然上升
天津卫视总编室主任孔令泉分析认为:“面向各个平台播出的剧,播出比重在下降,这些剧的特点是大制作、经典、名制作团队;而低成本、特色、非著名制作团队的平台剧,也就是定制、自制、独播剧,播出比重上升。”由此带来的必然后果是,独立制作公司生存空间减少,以播出平台为依托的制作公司发展空间上升。
北京卫视的思路也许是另一种解决方法:“卫视的主要方向是定制剧和独播剧,这不是否定制播分离。未来的定制剧是对所有平台开放。在我们心目中,定制剧也许会成为‘招标剧’,我们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拍摄的不仅仅是总台里的制作单位,也可以是市场上的民营影视公司。”
不管市场对独播、自制看法如何,但据记者了解,一些优秀的实力公司,最近悄然受到各卫视的追捧,像华谊兄弟、慈文影视等龙头企业,纷纷成为各家卫视争抢的香饽饽,甚至一些卫视的开年大戏也开始向这些公司定制,比如上海东方卫视2011年的开年大戏《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就是向慈文定制。
回复该发言
自制剧定制剧
播出比例悄然上升
天津卫视总编室主任孔令泉分析认为:“面向各个平台播出的剧,播出比重在下降,这些剧的特点是大制作、经典、名制作团队;而低成本、特色、非著名制作团队的平台剧,也就是定制、自制、独播剧,播出比重上升。”由此带来的必然后果是,独立制作公司生存空间减少,以播出平台为依托的制作公司发展空间上升。
北京卫视的思路也许是另一种解决方法:“卫视的主要方向是定制剧和独播剧,这不是否定制播分离。未来的定制剧是对所有平台开放。在我们心目中,定制剧也许会成为‘招标剧’,我们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拍摄的不仅仅是总台里的制作单位,也可以是市场上的民营影视公司。”
不管市场对独播、自制看法如何,但据记者了解,一些优秀的实力公司,最近悄然受到各卫视的追捧,像华谊兄弟、慈文影视等龙头企业,纷纷成为各家卫视争抢的香饽饽,甚至一些卫视的开年大戏也开始向这些公司定制,比如上海东方卫视2011年的开年大戏《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就是向慈文定制。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