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时期
1923年,美国电影业出现危机,当时的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老板马尔科斯-洛夫不但没有后退,反而张开大口又买下了同样濒于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后来,他在众多可选择的对象中挑选了路易斯-梅耶—— 一个好莱坞小电影制片公司的老板,经过数日长谈,梅耶同意加盟。
1924年4月24日,世界电影史上的最大奇迹——米高梅电影公司宣告成立,并从此开始制造出一系列神话。
辉煌年代
公司成立后,梅耶成为总经理,开始施展他的卓越才华,将米高梅缔造成电影界的巨无霸,他自己也成了整个好莱坞的帝王。
1925年,梅耶施出大手笔——推出前无古人的历史巨片《宾虚》,影片虽然耗费了公司大量金钱,但同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也为米高梅公司赢得了巨大声誉。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之前,在梅耶的精心打理下,米高梅一直是好莱坞最大、最有影响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它的雄师标志甚至成了美国的象征。
米高梅旗下巨星云集,克拉克-盖博、斯宾塞-屈塞、加里-格兰特、琼-克劳馥、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等人都服务于此。前二十届奥斯卡共产生了40位影帝和影后,其中11位是在米高梅推出的影片中获得的,而当时好莱坞有八大制片公司。这11位影帝影后中包括斯宾塞-屈塞、罗伯特-多纳特、加里-格兰特和诺玛-希拉、葛丽亚-嘉逊、费雯丽-哈利、英格丽-褒曼等超级巨星。
中兴和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米高梅公司连连受到打击,其中三件事是致命的。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作出判决,判定大公司非法垄断。这一判决要求制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这就给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米高梅致命一击,因为它的主要财源被切断了。
第二个打击来自电视业。二战后,电视开始大量进入家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观众比四十年代少了一半,到1957年,米高梅持续了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
第三个打击就是梅耶的离去。梅耶是米高梅的最大功臣,到五十年代初,他与自己的助手道尔-夏里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董事会留下了夏里而让梅耶走人。1951年,梅耶被迫离开米高梅。
1959年,他们精心准备了数年之久的新版《宾虚》火爆登场。这部影片耗资1500万美元,获得了11项奥斯卡,这一记录至今没被打破。影片上映后,观众又被从电视机前拉回到电影院,米高梅也迎来了短暂的中兴。
不完美的结局
由于连年亏损,1970年,米高梅被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克尔科里恩是拉斯维加斯赌王,热衷于赌场和宾馆业,因此,米高梅与电影业越来越远。此后,克尔科里恩两次将米高梅转卖,又两次买回,使米高梅饱经磨难。
这其间,米高梅有过—次小小的转机,那是1981年,公司吞并了另一个不景气的大制片公司美国联合艺术家影片公司,这个公司曾拍出过《原野百合花》、《西区故事》、《桃色公寓》,《飞越疯人院》、《毕业生》、《洛奇》等优秀影片,并拥有007的品牌。然而当年两家公司联合起来的电影市场份额仅占可怜的6%。
由于没有任何有线电视频道、电视网络或宽带管道,没有传媒集团做后盾,像米高梅这样的独立制片公司自然处处受制于人。
2001年,米高梅靠《汉尼拔》、《律政俏佳人》的业绩得到4个多亿的票房收入,公司推出的其他影片则都不盈利。2002年,公司斥巨资投拍的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高层被迫辞职,米高梅再次进入被拍卖行列。2005年,米高梅已经身负20亿美元债款,索尼公司拿出48亿将米高梅收购,当时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股东得到久违的分红,公司股价也依势上涨。
回复该发言
米高梅发展史回顾:电影业巨头的崛起与衰亡
2 回复:米高梅发展史回顾:电影业巨头的崛起与衰亡
asd90991392010-11-04 19:47:47 发表
遗憾的是,索尼的出手虽然阔绰,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米高梅每况愈下的趋势。短短四年之内,米高梅累积负债又达到了35亿美元。米高梅的经济危机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好莱坞内外财大气粗的大老板们也都看清了形势,米高梅绝非投入银子就能起死回生,因此米高梅宣布可能破产以来,股东和外界不闻不问。
然而,它拥有的170座奥斯卡金像(数量为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之首)却仍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回复该发言
然而,它拥有的170座奥斯卡金像(数量为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之首)却仍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