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海南岛》现场演出照。人民图片
核心阅读
被寄望破解地方旅游危局的品牌演出 “印象”海南版,上演一年半遭遇最大危局。
去年4月亮相至今,《印象·海南岛》平均每天接待观众约500人、上座率不足三成、收入仅8万元,远低于预期中的70%上座率、日均门票收入29万元。这样的收益,相较于1.8亿元的前期投资,显然杯水车薪。
此前,《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曾大获成功。但在海南岛,“印象”品牌却“水土不服”。
初衷 扭转海口旅游颓势
近年来,海南旅游“南重北轻”的格局日益凸显。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海口和三亚接待过夜游客均为280万人次左右,但海口旅游总收入却比三亚少了18亿元。海南岛东环铁路建成后,海口至三亚的车程预计将缩短为90分钟,海口面临着旅游边缘化的危局。出路何在?
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海口旅游需要一个世界级的导演、一台世界水准的演艺来激活。
“印象”系列进入视野。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郑钢认为,借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推出大型实景歌舞剧,可直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城市品位。
2006年10月,海口市政府邀请张艺谋导演团队对实景演出进行创意和策划,海旅集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海口市投入1000万元作为前期的操作费用。
据介绍,《印象·刘三姐》2003年10月开演,当年就有近2万观众观看,次年迅速飙升到273场;《印象·丽江》自2006年5月1日推出后,游客在丽江的停留时间由1.65天提升为2天以上。这些诱人的数据,让海口对《印象·海南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寄予了厚望。
2009年4月12日,在海南媒体一片叫好声中,《印象·海南岛》正式亮相。
遇冷 “每分钟看掉一顿早餐”
数据显示,《印象·海南岛》的总投资在1.8亿元左右。专门建造的印象剧场中,仅754平方米大型升降水舞台的造价就超过1000万元。
海旅集团预估,《印象·海南岛》全年演出天数可达70%,远超过其他“印象”,即便按70%的上座率计算,可容纳1600人的印象剧场仅门票收入,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乐观的账本是:根据平均门票价格260元、每天接待1100名观众推算,每天的门票收入约29万元。
但实际情况是,进入2009年5月份之后,观众人数直线下降,每天仅接待200人左右,就算他们都购买全价票,每天的票房收入也只有大约5万元。而印象剧场每天的开支巨大,仅300名演职人员的工资就需要3万到5万元。
为扭转颓势,《印象·海南岛》进行降价,更推出“凭海南岛身份证购买,门票每张68元”的特惠活动。但即便如此,从去年上演至今,平均每天的观众在500人左右,平均上座率甚至不足三成,收入约8万元。收回投资遥遥无期。
业内人士分析,高票价是该剧“遇冷”的重要原因。与《印象·丽江》平均190元的票价相比,《印象·海南岛》降价前的最低票价要238元。一名公交车司机形象地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四口一起去看,至少需要952元,这快赶上他一个月的工资,“而且还不算来回的路费”。一张票238元,演出70分钟,平摊下来,每分钟3.4元,“每分钟就要看掉一顿早餐。”
演出内容也引起不满,有观众表示:“一场光与影的盛宴,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看过之后,宛若繁华落尽,什么都没有留下。”许多观众认为,除了热闹,演出无法让人联想、回味。
求变 转让股权,吸纳民营资本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