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都认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阅读,已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喜看这一现象的同时,不禁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担忧。
打开孩子的书柜,我们经常会看到里面绝大部分是与学习有关的教辅书,即便是与教科书“距离”稍远的课外书,其内容也往往和考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孩子要考上好的小学、中学,考试是必经之途,越是好的学校,试卷难度就越大、涉及内容越广,对作文的要求也越高。为了能够让孩子升入较好的学校,一些学校和家长除了紧紧抓住课内教学,更是在课外阅读上费尽心机。有的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背诵二十首古诗,还要阅读《新语文》、《必背必读》之类的书。
老师忙着给孩子制定阅读重点,家长忙着给孩子购买成语、古诗、谚语、百科知识等书籍,希望孩子能多背多记知识点,并尽快掌握各类作文技巧,熟练运用各类典故。孩子阅读的领域被限制在以“考试”为圆心的小圈子里,不仅阅读的天地狭窄,而且还要不停地背诵、记忆,阅读的乐趣荡然全无。而原本孩子爱看的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自然探秘等书被统统丢在一边或束之高阁,课外阅读演化成另一种课内教学,这样的阅读对孩子来说苦不堪言。
孩子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读书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一生的?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那么孩子在老师家长授意下的所谓“阅读”非但无益,反而会让孩子从此对阅读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就说阅读文学作品吧。诚然,读文学书的确能帮助孩子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过程,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精美的文字运用和语感节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模仿、学习,直至创新创造的行为。它要求孩子的阅读有连贯性、整体性和浸润性,不光学习到文字的技巧,更要感悟和理解到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是对文字表里有机统一的研习。可是,如果我们只强调孩子要从文学作品的寻章摘句中去“截获”作文素材,积累和背诵“好词好句”,那不仅割裂了文学作品本身,也让孩子的阅读变得机械零碎,味同嚼蜡。在运用这些“好词好句”时,必定难以融会贯通、浑然天成,更无法透过貌似华美的文字去表达真情实感和独立的思考。这样的阅读不仅不愉悦,想要籍此提高作文水平也难以收到长久之效。
开卷有益,但这种益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阅读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自然而然地开启智慧,提高素质,从而推动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让孩子充满兴趣地阅读,愉悦地阅读,才能在“不经意”间有益孩子的身心,有益孩子的一生。如果让阅读蒙上厚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只会扼杀孩子读书的兴趣。所以,只有还给孩子自由阅读的权利,让他们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和孩子一起阅读书,讨论书,评点书,才会培养孩子读书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让孩子在独立思考中阅读,成为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小学者”。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