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遭Visa封杀:成长的烦恼
1 银联遭Visa封杀:成长的烦恼
xixi16012010-11-07 03:18:36 发表
2010年6月1日,周二,国际儿童节。浙江某市城商行信用卡部负责人老陈回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便在邮箱订阅新闻中吃惊地看到了一个标题—《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老陈心里“咯噔”一下:“这一天总算来了!”
从这天起,全球最大国际卡组织Visa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措施激起轩然大波: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内地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
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Visa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意封堵银联境外通道的举措。老牌的Visa跟年轻的银联一起走过最初一年多的蜜月期,以及此后近七年表面上相安无事、波澜不惊的日子后,Visa终于无法继续眼睁睁看着后者不断壮大、快速蚕食地盘,并导致自身更多利润流失,从而骤起反抗,欲行“划疆而治”。
在老陈看来,银联与Visa之间的分分合合、利益争夺如同一部现代金融业版的《上海滩》—“大富豪”Visa多年来力求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却忽略了“穷小子”银联的悄然崛起;银联的壮大开始危及Visa的地位和利益,市场格局必然生变。
缘起双币卡
早在本世纪初,打着“银联”与“Visa”两个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面世时,老陈就隐约预感一场“大战”被埋下了伏笔。
“两个银行卡组织出现在同一张信用卡上,这种状况在国际上很少见,这种合作模式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老陈认为,“每个卡组织都是一个单独的利益体,如何合二为一的话,适用哪家的标准?走谁的清算渠道?出现纠纷谁说了算?”
银联相关人士也承认,双标的双币种信用卡“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的信用卡之路从1986年开始,当时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这是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也是第一张银行卡。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张信用卡并非国际通行意义上的信用卡,它被业界命名为“准贷记卡”。直到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国内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老陈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就已先期对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信用卡市场展开了启蒙教育,包括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了大量银行卡系统的员工等。
“当时国内只有极少数五星级酒店及高档消费场所能用信用卡,且只能刷美元POS机。Visa等国际卡在中国的推广进度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信用卡。”老陈回忆称。
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陈霓学证实:“中国银行卡收单市场并未开放,在银联诞生前,中国只有中行、农行、工行三大行在做外币单币卡,各行POS机也不互通,直到银联诞生后,会员银行之间的POS机才实现互通。”
200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银联宣告成立。“可以说,银联出身背景得天独厚、基因血统优良—它归央行直接组织领导,股东是国内众多银行;虽然名为商业机构,却算是个司局级单位。在国际上没有哪个国际卡机构拥有这样的优势。”陈霓学说。
然而当时的银联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银联诞生时,Visa、万事达等主要对手已在国内先行耕耘了约20年,其清算标准、仲裁体系完善,收单规模、品牌推广甚至客户合作等方面小有根基,而银联在此几乎“一穷二白”。
上海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告诉本报记者,银联刚成立时,Visa曾给予很大帮助。Visa一度派驻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以帮助解决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银行卡解决中心、国际认证等问题。
回复该发言
2010年6月1日,周二,国际儿童节。浙江某市城商行信用卡部负责人老陈回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便在邮箱订阅新闻中吃惊地看到了一个标题—《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老陈心里“咯噔”一下:“这一天总算来了!”
从这天起,全球最大国际卡组织Visa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措施激起轩然大波: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内地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
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Visa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意封堵银联境外通道的举措。老牌的Visa跟年轻的银联一起走过最初一年多的蜜月期,以及此后近七年表面上相安无事、波澜不惊的日子后,Visa终于无法继续眼睁睁看着后者不断壮大、快速蚕食地盘,并导致自身更多利润流失,从而骤起反抗,欲行“划疆而治”。
在老陈看来,银联与Visa之间的分分合合、利益争夺如同一部现代金融业版的《上海滩》—“大富豪”Visa多年来力求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却忽略了“穷小子”银联的悄然崛起;银联的壮大开始危及Visa的地位和利益,市场格局必然生变。
缘起双币卡
早在本世纪初,打着“银联”与“Visa”两个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面世时,老陈就隐约预感一场“大战”被埋下了伏笔。
“两个银行卡组织出现在同一张信用卡上,这种状况在国际上很少见,这种合作模式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老陈认为,“每个卡组织都是一个单独的利益体,如何合二为一的话,适用哪家的标准?走谁的清算渠道?出现纠纷谁说了算?”
银联相关人士也承认,双标的双币种信用卡“是中国特有的”。
中国的信用卡之路从1986年开始,当时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这是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也是第一张银行卡。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张信用卡并非国际通行意义上的信用卡,它被业界命名为“准贷记卡”。直到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国内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老陈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就已先期对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信用卡市场展开了启蒙教育,包括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了大量银行卡系统的员工等。
“当时国内只有极少数五星级酒店及高档消费场所能用信用卡,且只能刷美元POS机。Visa等国际卡在中国的推广进度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信用卡。”老陈回忆称。
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陈霓学证实:“中国银行卡收单市场并未开放,在银联诞生前,中国只有中行、农行、工行三大行在做外币单币卡,各行POS机也不互通,直到银联诞生后,会员银行之间的POS机才实现互通。”
200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银联宣告成立。“可以说,银联出身背景得天独厚、基因血统优良—它归央行直接组织领导,股东是国内众多银行;虽然名为商业机构,却算是个司局级单位。在国际上没有哪个国际卡机构拥有这样的优势。”陈霓学说。
然而当时的银联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银联诞生时,Visa、万事达等主要对手已在国内先行耕耘了约20年,其清算标准、仲裁体系完善,收单规模、品牌推广甚至客户合作等方面小有根基,而银联在此几乎“一穷二白”。
上海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告诉本报记者,银联刚成立时,Visa曾给予很大帮助。Visa一度派驻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以帮助解决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银行卡解决中心、国际认证等问题。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银联遭Visa封杀:成长的烦恼
xixi16012010-11-07 03:18:36 发表
2002年6月银联成立三个月后,宣布加入Visa和万事达,成为两大国际卡组织的收单机构,银联商户有资格接受Visa卡和万事达卡。
徐明棋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开放境内清算体系,当年推双币卡时,银联退了一步,默许Visa等国际卡组织在国内通过银联通道清算。
徐明棋认为,双币卡的推出打破了Vsia等国际卡组织原先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瓶颈之困,从而有机会通过银联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另一方面,新生的银联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铺路。
由此,双币卡在各商业银行间得到迅速推广。
银联“以内养外”征战海外
也许在Visa、万事达等老牌卡组织的眼中,相比自身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2002年诞生的银联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儿,实在不足为患。
他们忙着抓紧布局中国市场,首先是发卡。老陈透露,Visa在发卡上可谓不遗余力,例如发卡行每发行一张Visa卡,就能从Visa获得5-10元的推广费,在所有卡组织中推广费最高。相比而言,银联标准卡的推广费只有3-5元。
但银联同样一刻也没闲着。2002年8月,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2003年8月,南京商业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银联国际BIN号 —“62”开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卡正式问世。
至此中国发行的信用卡大致有这几种类型:“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4”开头的是Visa卡;“5”开头的是万事达卡,还有“9”开头等其他卡。
2003年11月,时任中国银联总裁、拥有“中国Visa之父”美誉的万建华会见了时任JCB总裁的信原启也一行,这被业界认为是对银联国际化品牌之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面。后者成功的国际化部署令其在国际支付领域站稳了脚跟。
之后,银联正式将拓展国际市场提上议事日程。银联向“老大哥”Visa与万事达求援,希望借助对方现成的全球网络来加速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此时Visa和万事达猛然发现,银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迅速壮大,并逼近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Visa、万事达的理想勾画中,银联在境外并无网点,因此双币卡在境外只能通过自己的通道清算,可以带来滚滚利润。
“若借网络让银联走到境外,那就等于让Visa们亲手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银联,这谁也不会干。”老陈说。
结果不难想象,Visa与万事达双双拒绝了银联的要求。
被迫单干的银联迅速制定了“以内养外”的国际化方案,即以境内的收入预算来支持境外市场的发展。
陈霓学表示,银联的国际化之路走得不容易。
根据国际惯例,卡组织进入新市场一般通过与当地银行合作来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外资银行提出的合作条件超出了银联的承受范围,导致银联的国际化一度受阻。
“中国银联的国际化以港澳为开端,而后主要依托中资银行在境外的网络布局来步步推进。”陈霓学说。
2004年1月,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ATM查询和取现业务正式开办。银联迈出国际化第一步。2007年银联正式将国际化战略列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令Visa们大跌眼镜的是,银联通道迅速得到境内持卡人的追捧。“尤其银联‘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这一招,比Visa们经美元转换的清算模式节省了1%-2%的兑换费,这对境内持卡人有很大吸引力—原先持卡人主要在境内走银联通道,但后来大家在境外也越来越多地适用银联通道。”
回复该发言
徐明棋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开放境内清算体系,当年推双币卡时,银联退了一步,默许Visa等国际卡组织在国内通过银联通道清算。
徐明棋认为,双币卡的推出打破了Vsia等国际卡组织原先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瓶颈之困,从而有机会通过银联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另一方面,新生的银联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铺路。
由此,双币卡在各商业银行间得到迅速推广。
银联“以内养外”征战海外
也许在Visa、万事达等老牌卡组织的眼中,相比自身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2002年诞生的银联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儿,实在不足为患。
他们忙着抓紧布局中国市场,首先是发卡。老陈透露,Visa在发卡上可谓不遗余力,例如发卡行每发行一张Visa卡,就能从Visa获得5-10元的推广费,在所有卡组织中推广费最高。相比而言,银联标准卡的推广费只有3-5元。
但银联同样一刻也没闲着。2002年8月,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2003年8月,南京商业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银联国际BIN号 —“62”开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卡正式问世。
至此中国发行的信用卡大致有这几种类型:“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4”开头的是Visa卡;“5”开头的是万事达卡,还有“9”开头等其他卡。
2003年11月,时任中国银联总裁、拥有“中国Visa之父”美誉的万建华会见了时任JCB总裁的信原启也一行,这被业界认为是对银联国际化品牌之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面。后者成功的国际化部署令其在国际支付领域站稳了脚跟。
之后,银联正式将拓展国际市场提上议事日程。银联向“老大哥”Visa与万事达求援,希望借助对方现成的全球网络来加速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此时Visa和万事达猛然发现,银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迅速壮大,并逼近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Visa、万事达的理想勾画中,银联在境外并无网点,因此双币卡在境外只能通过自己的通道清算,可以带来滚滚利润。
“若借网络让银联走到境外,那就等于让Visa们亲手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银联,这谁也不会干。”老陈说。
结果不难想象,Visa与万事达双双拒绝了银联的要求。
被迫单干的银联迅速制定了“以内养外”的国际化方案,即以境内的收入预算来支持境外市场的发展。
陈霓学表示,银联的国际化之路走得不容易。
根据国际惯例,卡组织进入新市场一般通过与当地银行合作来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外资银行提出的合作条件超出了银联的承受范围,导致银联的国际化一度受阻。
“中国银联的国际化以港澳为开端,而后主要依托中资银行在境外的网络布局来步步推进。”陈霓学说。
2004年1月,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ATM查询和取现业务正式开办。银联迈出国际化第一步。2007年银联正式将国际化战略列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令Visa们大跌眼镜的是,银联通道迅速得到境内持卡人的追捧。“尤其银联‘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这一招,比Visa们经美元转换的清算模式节省了1%-2%的兑换费,这对境内持卡人有很大吸引力—原先持卡人主要在境内走银联通道,但后来大家在境外也越来越多地适用银联通道。”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银联遭Visa封杀:成长的烦恼
xixi16012010-11-07 03:18:36 发表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累计接近700万张,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达到90个,加入银联网络的境外发卡机构43家。因此,Visa最终“忍无可忍”也就“顺理成章了。”
5000万持卡人权益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双币卡拥有两个清算通道,即银联通道和Visa通道(或万事达通道等)。双方合作者是否就境内境外的消费分别归属哪个清算通道做过约定?
对此,Visa中国首席代表赵卉与中国银联负责人都未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关键是两个清算通道是否有优先协议,否则两通道是平行的,该由持卡人自行选择清算渠道。”徐明棋说。
老陈表示,自己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代理协议”,不过早期业内对双币卡默认的清算方式是:在境内走银联通道,在境外则通过Visa通道。
从国内发卡行的信用卡章程来看,也未具体明确境内境外各由哪个通道清算。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信用卡章程及领卡合约的第十八条规定:“持卡人在Visa……等国际信用卡组织指定的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外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或在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网点支取外币现钞时,均记入美元账户;持卡人在中国银联和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或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人民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均记入其人民币账户。”
记者致电浦发银行咨询热线获悉,上述规定中的两个清算渠道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记者咨询了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得到的解释大同小异。
陈霓学告诉记者,所谓“约定”是不会存在的:“最初Visa曾对银联提出过境外消费走Visa通道、境内消费走银联通道,但出于种种原因,银联并未同意,此事不了了之。”
“Visa等国际卡组织与银联推出双币卡,是对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双币卡的两个清算通道在协议上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
而今Visa突然“喊停”双币卡的海外银联通道,是否造成对持卡人权益的侵害?
Visa北京代表处事务代表刘捷强调,Visa已将“4”开头的BIN号在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
银联则回应称:“银联、Visa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银联表示,“银联+Visa”双标志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志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这也直接关系到持卡人的权益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承诺等。
据央行统计数据,至2010年3月末,中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其中信用卡约1.93亿张。
据老陈估算,国内双币卡约占60%-70%,其中“Visa+银联”卡占4-5成。若以此计算,“Visa+银联”卡数量超过5000万张。
可以印证的是,2009年9月Visa曾发布名为《中国旅游业展望》的调查报告,其中透露Visa在中国的发卡量(包括双币卡与单币卡)已超过5800万张。
即Visa此举或将有超过5000万双币卡持有人受牵连。
遏制银联国际化?
老陈说,博弈的双方都试图用“国际惯例”来武装自己,目标是清算领域的游戏规则、话语权。如Visa用来支撑自己的是行使了几十年的国际清算规则;而银联则用持卡人的权益来为自己正名。
卡组织主要靠收取商户缴纳的扣率作为收入。老陈透露,Visa、万事达的标准扣率一般在4%左右,但近年来,国内最低扣率甚至低到2.2%—这自然有利于吸引更多商户加入签约队伍,迅速铺开网络,但也引起了Visa、万事达的不满。
回复该发言
5000万持卡人权益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双币卡拥有两个清算通道,即银联通道和Visa通道(或万事达通道等)。双方合作者是否就境内境外的消费分别归属哪个清算通道做过约定?
对此,Visa中国首席代表赵卉与中国银联负责人都未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关键是两个清算通道是否有优先协议,否则两通道是平行的,该由持卡人自行选择清算渠道。”徐明棋说。
老陈表示,自己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代理协议”,不过早期业内对双币卡默认的清算方式是:在境内走银联通道,在境外则通过Visa通道。
从国内发卡行的信用卡章程来看,也未具体明确境内境外各由哪个通道清算。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信用卡章程及领卡合约的第十八条规定:“持卡人在Visa……等国际信用卡组织指定的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外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或在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网点支取外币现钞时,均记入美元账户;持卡人在中国银联和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或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人民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均记入其人民币账户。”
记者致电浦发银行咨询热线获悉,上述规定中的两个清算渠道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记者咨询了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得到的解释大同小异。
陈霓学告诉记者,所谓“约定”是不会存在的:“最初Visa曾对银联提出过境外消费走Visa通道、境内消费走银联通道,但出于种种原因,银联并未同意,此事不了了之。”
“Visa等国际卡组织与银联推出双币卡,是对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双币卡的两个清算通道在协议上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
而今Visa突然“喊停”双币卡的海外银联通道,是否造成对持卡人权益的侵害?
Visa北京代表处事务代表刘捷强调,Visa已将“4”开头的BIN号在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
银联则回应称:“银联、Visa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银联表示,“银联+Visa”双标志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志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这也直接关系到持卡人的权益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承诺等。
据央行统计数据,至2010年3月末,中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其中信用卡约1.93亿张。
据老陈估算,国内双币卡约占60%-70%,其中“Visa+银联”卡占4-5成。若以此计算,“Visa+银联”卡数量超过5000万张。
可以印证的是,2009年9月Visa曾发布名为《中国旅游业展望》的调查报告,其中透露Visa在中国的发卡量(包括双币卡与单币卡)已超过5800万张。
即Visa此举或将有超过5000万双币卡持有人受牵连。
遏制银联国际化?
老陈说,博弈的双方都试图用“国际惯例”来武装自己,目标是清算领域的游戏规则、话语权。如Visa用来支撑自己的是行使了几十年的国际清算规则;而银联则用持卡人的权益来为自己正名。
卡组织主要靠收取商户缴纳的扣率作为收入。老陈透露,Visa、万事达的标准扣率一般在4%左右,但近年来,国内最低扣率甚至低到2.2%—这自然有利于吸引更多商户加入签约队伍,迅速铺开网络,但也引起了Visa、万事达的不满。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银联遭Visa封杀:成长的烦恼
xixi16012010-11-07 03:18:36 发表
更令Visa不安的是,后起之秀银联大有将前辈们甩在其后的势头。“Visa此举不仅为了双币卡在境外的清算收益,更意在遏制银联海外的发展。”陈霓学指出,由于银联在国内人民币收单上形成了垄断,任何境外卡组织都无法在中国独立收单,只能依靠中国的双币卡在境外的使用获得收益,而银联境外扩张攻势的日益凌厉,直接危及到了Visa的利益。
徐明棋指出,若万事达等其他国际卡组织也加入Visa阵营,那么银联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但目前,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卡组织依然作壁上观。
无论如何,Visa与银联之间的此番“硬碰硬”打破了一贯通行的国际清算游戏规则。老陈认为,博弈的结果不外乎这样几种:其一,银联提高双币卡在境外的清算扣率,并分给合作卡组织一杯羹;其二,双币卡逐渐式微,单币卡取而代之。
记者以持卡人身份咨询银联服务热线时,银联建议“多办理一张‘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有备无患”。而近年由于审批流程漫长等原因,国内银行发行双币卡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主推人民币单币卡。“再过几年可能就看不到新发的双币卡了。”陈霓学称。
尽管中国银联暗指不会对有Visa标志的双币卡海外清算网络实施封堵,但或许中国银联正“下着更大一盘棋”,即通过银行芯片卡标准,来巩固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和海外独立发展之路。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已拟定银联标准PBOC2.0芯片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行时间,“力争用5年时间,在境内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这种IC卡与Visa、万事达等适用的EMV标准完全不兼容。这意味着,5年后中国境内包括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很可能都将全面发行银联PBOC2.0标准的芯片卡,“磁条卡”将逐步退出,遵循EMV标准的国际卡组织就更难以撼动银联在国内的霸主地位。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无论银联还是Visa都不会随意妥协。这不仅仅是两个商业组织之间的抗衡,也是两个权力体系对话语权、对游戏规则的抗争。
回复该发言
徐明棋指出,若万事达等其他国际卡组织也加入Visa阵营,那么银联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但目前,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卡组织依然作壁上观。
无论如何,Visa与银联之间的此番“硬碰硬”打破了一贯通行的国际清算游戏规则。老陈认为,博弈的结果不外乎这样几种:其一,银联提高双币卡在境外的清算扣率,并分给合作卡组织一杯羹;其二,双币卡逐渐式微,单币卡取而代之。
记者以持卡人身份咨询银联服务热线时,银联建议“多办理一张‘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有备无患”。而近年由于审批流程漫长等原因,国内银行发行双币卡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主推人民币单币卡。“再过几年可能就看不到新发的双币卡了。”陈霓学称。
尽管中国银联暗指不会对有Visa标志的双币卡海外清算网络实施封堵,但或许中国银联正“下着更大一盘棋”,即通过银行芯片卡标准,来巩固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和海外独立发展之路。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已拟定银联标准PBOC2.0芯片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行时间,“力争用5年时间,在境内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这种IC卡与Visa、万事达等适用的EMV标准完全不兼容。这意味着,5年后中国境内包括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很可能都将全面发行银联PBOC2.0标准的芯片卡,“磁条卡”将逐步退出,遵循EMV标准的国际卡组织就更难以撼动银联在国内的霸主地位。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无论银联还是Visa都不会随意妥协。这不仅仅是两个商业组织之间的抗衡,也是两个权力体系对话语权、对游戏规则的抗争。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